順豐控股(06936)(深:002352)將成為內地速遞物流行業首家「A+H」股份。順豐控股日前公布,每股招股價定於34.3元,為招股價範圍的中間值,較下限32.3元高約6.2%。新股每手200股,一手入場費6929元。順豐控股定於明日(27日)上午9時正開始在聯交所主板買賣。
順豐目前已經招股完畢,目標發售1.7億股H股,香港公開發售佔9.5%,集資額58.3億元,倘順豐悉數行使超額配股權,集資額增至67億元。順豐暫為今年第二大集資新股,但受累港股市況復弱,其集資額已經被一削再削,最初10月傳出目標集資額為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11月初又傳出集資額為10至15億美元(約78億至117億港元),較10月大減25%至50%。而最終以34.3元上市價計,順豐控股集資額僅58.3億元,較10月最樂觀時勁減62%。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順豐控股A股此前宣布派息高達67億元人民幣,比IPO集資額還要高,雖然其招股書已經列明集資用途,但仍有不少投資者質疑順豐募資只為回報原股東,無意提升集團經營能力,對市場釋放不太積極的信號。順豐控股高管曾表示,公司現金流充沛,籌劃H股的核心目的是「讓公司成為更加國際化的企業,而不是融資」。
*張智威:料首日僅單位數升幅,初期或破發*
綜合媒體報道,順豐公開發售部分料獲473億元認購,超購79倍,至於國際配售據報首日已超額完成任務。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向《經濟通通訊社》表示,這次順豐控股中間位置定價在意料之內,一方面,據媒體報道的公開發售超額認購倍數未達到較高水平,反應相對溫和,降低了採用上限定價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目前公司預估市值在1600億元至1800億元之間,市值規模較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超額認購倍數。
對於順豐控股上市首日表現,張智威預計,綜合公司市值較大、以及當前市場氣氛轉趨冷淡的情況,預計上市首日可能只有單位數升幅,他更提醒道,預計順豐控股的中籤率在10%左右,較其他超購比例相若的股份為高,在暗盤或首日開盤初期有機會出現輕微破發情況。但鑑於順豐擁有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等在內的強大保薦人陣容,他有信心後期股價會獲得支撐並回升。
*受制國內快遞市場嚴重內捲*
對於未中籤的股民,張智威表示,除非順豐控股出現破發情況,否則不建議入場。他對順豐控股長線的增長空間始終持有保留態度,認為儘管順豐控股在物流行業佔據領先地位,然而其面臨的競爭對手眾多,致使行業競爭激烈,捲低價、拼搶單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他認為順豐未來的增長能力有限。另外,恒指近期走勢低迷,上周五更是跌穿支持位19300。大市不佳亦抑制順豐控股股價上升。
iFAST Global Markets投資總監溫鋼城則相對樂觀,他認為,就順豐控股的體量而言,長遠而言雖然大幅增長五成是比較困難的,但一至兩成的增長空間仍值得期待。
*已達千億市值,未來難翻一番*
從順豐控股公司前景來看,據其招股書顯示,按2023年收入計,公司是亞洲最大及全球第四大的綜合物流服務提供商;按2021年至2023年收入增長計,公司是全球四大綜合物流服務提供商中增長最快的綜合物流服務提供商。
張智威認為,相較同業順豐控股核心優勢仍明顯,其擁有強大的物流網絡、在大數據應用方面積累了海量的消費數據,但目前公司預估市值已經逾一千億元,在如此龐大的體量下,其股價難以實現翻倍增長的奇蹟。他建議投資者應以短炒為主。不過他又指出,順豐控股的毛利率僅有3%左右,預期增長速度不會太快。
*A股慷慨派息釋放不太積極信號*
此前,順豐控股A股宣布派息高達67億元人民幣(其中涵蓋48億特別股息),這一數字顯著高於此次順豐控股H股上限定價所對應的集資額61億元。此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在投資界引發軒然大波,眾多投資者紛紛詬病,認為順豐控股此行為是將IPO所得大量分配給了原有股東,不過招股書中提到,公司募資所得將用作加強國際及跨境物流能力、提升及優化中國物流網絡及服務、研發及營運資金等。
張智威表示,公司上市前向原有股東派息的現象在資本市場中確實較為常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可以視為對原有股東在公司發展過程中所做貢獻的一種獎勵方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像此次派息數額遠遠超出集資額的情況實屬罕見,難免會引發市場的疑慮和擔憂,給投資者傳遞出一種不太積極的信號。
*不應迷信H股折讓A股即漲*
順豐控股較A股折讓率引發市場關注,以公司在香港招股前的11月18日收市價42.32元人民幣計,折合約45.49港元,較順豐A股折讓約25%。
市場存在一種觀點,即若H股招股定價相較A股有折讓,H股便有較大機會上升,但折價只是A股公司首次發行H股的「指定動作」。張智威認為有很多因素影響H股掛牌後走勢,不能一概而論,他舉例稱,龍蟠科技(02465)(滬:603906)較A股折讓五成,但股價卻一路下跌,直至上日(20日)納入港股通才爆升回到招股價上方。他提醒道,H股折讓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人民幣匯率波動等,而且A股和港股本身是兩個不同的市場,投資者的構成和特性各異。
《經濟通通訊社記者汪澤妍26日報道》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