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塵暴影響:香港空氣污染物激增30倍,PM2.5危害警示
受內地沙塵暴影響,香港空氣中的懸浮粒子由周未晚(12日)起顯著升高,多區空氣中的粒子濃度暴升10多倍到30倍不等,當中以屯門監測站最嚴重。化學博士KKwong昨日(14日)於社交平台亦發文指自己同受空氣污染影響,又警告大眾切勿掉以輕心,指少於PM2.5的懸浮粒子,不但可「真正直接入肺」,亦「可以入血」,1類人士尤其要小心。
根據環保署資料,本港多個地方的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由上周(12日)晚接近午夜時顯著上升,如中西區一般監測站,而且日前凌晨0時由7.5微克/立方米暴升至275.7,即在3小時內暴升35倍以上;屯門一般監測站由前晚9時每立方米11.8微克,升至昨早11時401.7微克,升幅33倍。截至今午4時許空氣質素健康風險級別為「甚高」,預計在下午近黃昏時間,部分空氣質素監測站風險級別可能會達至「嚴重」水平。署方又指沙塵的粒子主要是體積較大的粒子,所以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的升幅較大,而直接影響人體健康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升幅較少。
環保署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網頁顯示,各區PM10濃度目前仍然相當高,截至今午5時許,以屯門一般監測站情況最嚴重,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升至10+,PM10濃度達334.8。
受到空氣污染影響,化學博士K Kwong今日於Facebook發文指自己早上起身時,已經感到不適:
今朝起身,成面灰!.....我今朝已經咳 (琴日無咳)
K Kwong又提醒大眾切勿對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污染掉以輕心,尤其老人家更要注意,勿做劇烈運動:
PM2.5:真正直接入肺!細D仲可以入血!
另外,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今早亦於電台節目指沙塵暴襲港,情況並不常見,對上一次受如此嚴重的沙塵暴影響已是2010年。他又估計這類沙塵暴源頭有可能是戈壁沙漠、內外蒙古等,要影響到香港有幾個先決條件,其一是風力要夠大,加上北風路徑要吹向香港。
至於應付沙塵暴的方法,梁榮武指戴口罩是其中一方法,不過仍然有限制:
戴上口罩,最多都是隔走部分懸浮粒子,無法隔開臭氧和二氧化氮。
因此梁榮武建議市民外出最好佩戴口罩,但「唔出街就最好」。除此之外,被問到空氣污染嚴重時,市民在家是否不應開窗?梁榮武則指不開窗確實可以減少部分污染物飄入家中,可是總不可能長氣不開窗,「屋企唔夠氧氣都好難搞」,所以市民要做好平衡。
PM2.5對身體影響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過去接受TOPick訪問時表示,PM2.5是空氣污染物,特別是在較乾燥的天氣,身體水份流失較多,變相令身體防禦力減低,從而刺激黏膜,導致鼻子及喉嚨痕癢、發炎、眼乾。至於會否導致紅眼症等問題,他就指這類疾病多與病毒感染有關,未必直接相關,但由於身體免疫力減弱,會增加細菌感染風險。
然而,對於本身患有心肺或呼吸疾病如哮喘的人,可能會令病情復發,長期攝入細懸浮粒子則增加患肺癌、心臟病以至死亡風險。根據多項研究顯示,因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疾病入院及過早死亡的人數與懸浮粒子的濃度之間有著重要的關連,而懸浮粒子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介定為人類致癌物(第1類)。
空氣污染嚴重,即睇邊種口罩最抗PM2.5?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宗存解釋,所謂霧霾、即高濃度的空氣污染物積聚在空氣中,特別是懸浮粒子,形成一層塵霧,懸浮粒子可按其直徑大小分為PM2.5 及PM10,PM2.5即懸浮粒子的直徑只有2.5微米,粒子若細就越難隔絕,而PM2.5懸浮粒子可經鼻直入氣管。但並非所有口罩可阻隔PM2.5懸浮粒子。
即睇邊種口罩最擋PM2.5
活性碳口罩
台灣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曾進行的測試發現,活性碳口罩只可阻隔空氣中30%的PM2.5,是一眾口罩中最低。
普通外科口罩阻隔
台灣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測試發現普通外科口罩PM2.5的能力由30%至70%不等,與口罩的不同品質有關。
N95/N100口罩
台大公共衞生學院測試結果顯示N95防PM2.5的能力最強可達95%。
防毒面具
專家指理論上防毒面具,是在眾多口罩中最強防霧霾,但問題在於面具,採取高度密封的配戴方式,不適宜隨街配戴。
呼吸閥口罩
專家指由於「呼籲閥」採取單向式設計,長時間使用後,呼吸閥容易遭呼出的水分堵塞未必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