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022Text: Helena Hau
編者推介藝術節目《局部》:隨著陳丹青的視角,以可貴的無知去看世界藝術
忘了從甚麼時候開始,對藝術產生了興趣,但必定不是對哪個藝術家,或是哪幅畫深受觸動而開始的;回想起來,應該是因為喜歡畫畫的感覺,繼而延伸至對藝術的探索,但令編者感到打擊的是,繪畫作為眾多藝術形式的其中一種,然而卻不等同藝術。
藝術,藝術……每每談及,便覺得高深;關於甚麼藝術,每本藝術書籍、每個藝術家都有不同的答案和定義,甚至還有很多的不確定,然而要「懂」藝術,似乎避不開要讀《藝術的故事》、《藝術史101》等一大堆入門、進階的藝術史書籍、學一堆專業知識,才敢談得上懂藝術,編者對此不否認,卻也不完全認同。
在探討甚麼是藝術前,不如先抽離何為藝術。木心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或許可以成為探索任何事物的開端。「孩子氣,意思是純真和本色,與年齡無關。有的人,年紀輕輕卻已是滄桑無比,老氣橫秋。有的人,耄耋之歲卻依舊天真爛漫,童心未泯。孩子的心單純質樸,他們眼中的世界乾淨利落,他們對待事物的方式真實簡單。」若以木心先生口中那孩子氣的心態去看待事物,包括藝術,似乎簡單得多,因為你會發現,將你拒之門外的,往往是你自己。
最近,看了一個由陳丹青主講的節目——《局部》。陳丹青是一名畫家、作家及文化評論家,曾以自由畫家的身份定居紐約,後回到中國,於不同院校擔任博士生導師,同時主持陳丹青工作室,木心去世後,著手處理木心美術館事務並擔任館長。《局部》是看理想的一個節目,以畫家的視角出發,結合繪畫的感覺,去觀看世界各地的藝術。
局部二字頗為有趣,有局部說明有整體,同時,帶著一個細看的動作,既是聚焦局部細節,也是聚焦局部思緒,從宏觀到微觀、微觀到宏觀去重新觀看世界、事物與我們的關係。節目從中國藝術談到西方藝術,從古代談到現當代;從壁畫談到裝置,從王孟希談到杜尚……至今已出到了第三季,每集時間約莫在十多分鐘左右,不算特別長,也相當容易入口。陳丹青老師的語速也是優哉游哉的,似乎將周遭的急促也放緩了。
特別記得陳丹青在節目中談及藝術作品時,曾說過一句話,「藝術頂頂要緊的,不是知識,不是熟練,而是直覺,是本能,是騷動,是嶄新的感受力,直白的說,其實,是可貴的無知。」節目雖說談藝術,但既不高深,也不複雜,沒有傳統美術史的框架,也沒有理論與專業術語,單純從畫家的視角、感受與故事出發,就如木心所說的孩子氣,一切都是最真實及簡單的表達與想法。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