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01/03/2024Text: Helena HauPhoto: M+

M+展覽「山鳴水應」:在瞬息萬變中,重新想像山、水、人與世界的關係

  「無形的電訊網絡正覆蓋在現實遼闊的土地之上,在這樣的數碼時代中,山水有著甚麼意義?

 

洪樹群《下午四時》(2016)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這是 M+ 南展廳最新專題展覽「山鳴水應」最後一個部分,對觀眾提出的問題。從東方文化看山水,就如莊子於《秋水》中寫下的「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甚或蘇軾於《赤壁賦》中感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那種在自然山水的磅礴之氣面前,人是何其渺小的情懷與感概,大概這就也是古人對於山水的想像與描繪。

 

尼古拉斯·帕蒂《水中倒影》(2022)

圖片由M+提供

 

  山水無疑是構成東方水墨傳統與哲學思想的文化底蘊,但在後工業時代下與日趨虛擬的世界中,山水與人類的聯繫也產生微妙的變化;同時,人們看待山水的方式也不同了。藝術家陳育強早前於世界畫廊的個展《舊風景—電光水石》中,便以科學角度拆解山水,甚是有趣。來到近期,M+的最新展覽「山鳴水應」中,便將山水拆為「山」與「水」,探討從古延續至今,山水與人類的聯繫與變化,以九大主題為策展路向,展出130多件作品,大部分作品來自館藏,還有數件委約作品。以不同媒介,如水墨、油畫、攝影、裝置、錄像等,讓觀者重新想像我們與自然、山水、歷史之間的關係。

 

李禹煥《關係項——鏡之道》(2021/2024)

圖片:DIVA編輯部

 

  展覽的九大主題分別為「擴闊經典」、「觀看的方式」、「宇宙觀」、「此岸彼岸」、「體驗時間」、「光與聲」、「介入自然」、「重新出發」和「通訊設備」。從主題的鋪排來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策展路向,同時亦涵蓋超越山水表象以外的話題。

 

  展覽頭三部分——「擴闊經典」、「觀看的方式」和「宇宙觀」主要聚焦在傳統山水走進當代語境下的可能性,與此同時,藝術家們在面對傳承傳統文化下的突破。如楊詰蒼的《白描芥子園(十一日談系列)》(2009 - 2014),以水墨勾勒暴力和性去顛覆文化、道德權威;而蔡財德的雕塑作品《文人石》(2013 - 2018)靈感則源於古時的文人雅士們,用來裝飾書房或花園的嶙峋怪石,藝術家從建築工地收集廢棄的混凝土,將其建構成當代的文人石,讓觀者在這微型山水中探索;還有郭城的《成為漣漪》(2004),以材質的獨特性,打造出一片鏡面山水。

 

右邊作品:楊詰蒼《白描芥子園(十一日談系列)》(2009 - 2014)

左邊作品:郭城《成為漣漪》(2004)

圖片由M+提供

蔡財德《文人石》(2013 - 2018)

圖片:DIVA編輯部

 

  從山水延伸出來的觀看方式與宇宙觀亦是藝術家們常常探討的主題,如王無邪的《天地情之十五》(2003)和鹽保朋子的《天根》(2006),便是以抽象的視覺詮釋山水;靳埭強的《天、地、人》(1997)則融入「天圓地方」的思想,將設計與藝術相結合。

 

王無邪《天地情之十五》(2003)

圖片由M+提供

鹽保朋子《天根》(2006)

圖片:DIVA編輯部

 

  在步入展覽下半部分之際,展場還特別展示了李禹煥的《關係項——鏡之道》(2021/2024);觀者可踏著石子,走到裝置中央的鏡面處感受整件作品。作品蘊含了傳統山水畫卷軸與枯山水的元素,隨著時間,還可感受陽光透過窗門與作品之間的流動。

 

李禹煥《關係項——鏡之道》(2021/2024)

圖片:DIVA編輯部

李禹煥《關係項——鏡之道》(2021/2024)

圖片:DIVA編輯部

 

  展覽前部分,更多在於山與水延伸之下的表象與精神,來到展覽的中後部分,感覺更趨向於跨越、超越山與水本身,探索其背後的話題,以及當代藝術家如何利用當下的媒介,如科學、科技等,重新審視山水這件事。如展區「此岸彼岸」,可以見到小谷元彥的《SP Extra:畸形腦面集 半骸幽女雙生兒》(2007)和張照堂的《王船祭奠》(1979),作品以儀式與宗教意象為題,延續浩瀚的宇宙主題,延伸至表達對天地之間的崇敬與探索;而「光與聲」和「介入自然」展區則有亞瑪·金華的委約錄像作品《孔雀之墓》、吉岡德仁的玻璃長凳《水方塊》(2002),透過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與身體對自然的體驗。

 

小谷元彥《SP Extra:畸形腦面集 半骸幽女雙生兒》(2007)

圖片:DIVA編輯部

吉岡德仁《水方塊》(2002)

圖片:DIVA編輯部

 

  在眾多展區中,編者最喜歡「體驗時間」這個主題。在時間的流動中,看似永恆不變的山水卻見證著世間萬物的瞬息萬變,過去、當下與未來穿梭在無常之中。又一山人的翻頁鐘裝置《當下2:now》(2011)便是對當下的詮釋,無論是曾經或是未來,都曾經或將經歷「現在」一刻;同場還有宮島達男的LED裝置《Region No.43701-No.43900》(1998),跳動的數字計算著時間的流逝,由9至1、1至9……就是沒有0。在佛教中,零代表著圓滿,沒有零的存在,便是他對生死輪迴的探討。里爾吉·迪拉瓦尼將溫度融入作品,版畫《時空旅人的日曆A──正向未來》(2013)和《時空旅人的日曆B──負向現在》(2013)採用感溫變色油墨,隨著溫度的變化,油墨將會呈現出相應的效果與圖像,而溫度的上升與下降亦承載著某種等待的時間。

 

宮島達男《Region No.43701-No.43900》(1998)

圖片由M+提供

 

  展覽以「重新出發」和「通訊設備」作結,數碼、科技的介入,讓人與自然、人與周遭山與水的關係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傳統的紙筆墨亦轉變成一系列裝置、錄像,閃動的銀幕成了我們觀看山與水的框架,在科技與數碼的衝擊下,我們會如何重新出發?

 

圖片由M+提供

 

山鳴水應

日期:2024年2月3日起,為期兩年

地址:西九文化區M+南展廳

門票與詳情可按此查詢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Art & Culture #藝術 #展覽 #Art #Artcation #Exhibition #M+ #山鳴水應 #山水 #自然療法 #傳統山水藝術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