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爆雷】內地P2P平台現爆雷潮 14天131家平台倒閉
內地媒體統計,自7月2日至16日的短短14日內,全國共有131家P2P平台「前赴後繼」地出現倒閉、投資人無法提現、實控人跑路、失聯的現像,業內稱之為「爆雷」,日均9.4家平台出事,甚至一些國資系以及上市公司背景的平台也未能倖免,涉及逾千億(人民幣.下同)資金,重災區無疑是互聯網金融發達的上海和杭州。
P2P平台實際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對借貸信息進行撮合的中介人,承擔信息披露的責任,不承擔借貸違約風險。但一些P2P平台沒有嚴格按照監管規定去做業務,而是通過自我擔保、份額拆分、期限錯配等形式,逾越了信息中介的本分。那些最終被證實玩自融、資金池的平台,本質上將被證實是非法集資,監管會逐步擠壓劣質企業的生存空間。
內地P2P平台現爆雷潮,14天131家平台倒閉,重災區包括互聯網金融發達的上海 (資料圖片)
惡性循環引發互金平台爆雷
本輪網貸平台爆雷潮始於端午節期間,當時交易量達800億元的著名網貸平台「唐小僧」實控人跑路後,聯璧金融也出現爆雷,引起市場連鎖反應。愈演愈烈的「爆雷潮」從6月延續到7月。這些平台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資產質量不佳,導致平台經營不善,一有「風吹草動」就有崩盤危險;另一種是「偽」P2P平台,是非法集資和龐氏騙局。在唐小僧、聯璧等平台出事後,媒體報道加重了投資者的恐慌心理,他們在正常經營的P2P平台集中提現,造成平台資金被掏空,引發了互金平台的群體性踩踏。同時,通過這些平台的貸款的客戶大多是小微企業或者個人,這些客戶基本上為商業銀行篩選剩下的缺乏信用或者沒用信用記錄者,違約嚴重。因此出現了大量借款人逃脫債務、惡意逾期的現象,甚至存在大額借款人主動聯合舉報互金平台,以期達到逃脫債務的目的,這就造成惡性循環進而引發互金平台爆雷。
由於缺乏監管,2014年到2015年是網貸平台野蠻生長,從2014年初的600多家發展到2015年底的近5000家,兩年時間增長超過8倍。而從2016年8月《P2P網絡借貸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後,全行業加強整頓的及規範化運營,不少問題平台已經主動關門,網貸平台數量持續縮水,截至今年6月,5000多家P2P平台中已有3000多家停業,正常運營的平台中只有10%左右是有證經營,同時,根據監管層的要求,P2P平台要實現備案制,備案無法完成意味著P2P平台將被淘汰。目前監管層對於備案登記的截止時間一改再改,成為懸在P2P平台頭上的一把劍。
端午節爆雷的「唐小僧」微博更新停留在6月8日,其官網已無法打開 (微博截圖)
爆煲與去槓桿大環境有關
當然除了監管壓力外,有業內人士認為,P2P平台爆煲亦和去槓桿的大環境有關。目前整個金融系統的流動性都非常緊張,而這個問題最終會在一個風險最高的地方暴露出來。P2P網貸作為民間借貸的互聯網化過程,就成為了整個金融降槓桿過程中風險出口最大的地方。具體來說,目前民營企業、包括上市公司的資金鏈吃緊,他們作為互金平台的借款方無法還款,導致大批壞帳,而很多平台標榜剛性兌付,墊付資金過多,最終爆雷。
行業協會要求互金平台退出定預案 傳整治方案將出台
現時內地P2P的爆雷潮可能是剛剛開始,中金早前發表報告稱,預計P2P清退潮將持續2-3年,3年後正常運轉平台預計不超過200家,僅為目前運營平台數量的10%左右。報告預計新一輪對P2P的監管細則及現場檢查即將開啟,或在2019年6月前完成進一步的整改驗收,其後將進一步完善准入制度,或進行牌照發放監管。目前大部分P2P網貸平台業務仍不合規,當前1836家運營平台中仍有約60%的平台尚未完成銀行存管,這些平台的實控人或有挪用資金的可能。
7月13日爆雷的「貝米錢包」已在官網貼出告示: 暫無兌付計劃 (貝米錢包官網截圖)
監管將引導行業正本清源
對於P2P行業的現狀,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接連發聲,要求會員企業不跑路不失聯,遇上經營困難的主動退出。現時流動性是P2P平台面臨的最大風險,必須防止突然出現擠兌。多地行業協會均已制定措施,要求平台退出必須制定預案,按計劃有序退出。
同時,監管細則亦將落地,給現存平台更為清晰的指引,杜絕風險隱患。人行旗下的《金融時報》引述監管層人士指,互聯網金融整治下一階段的方案細則即將出台,將引導行業正本清源。亦有消息指,全國性穿透式網貸監管細則「187標準」或於7-8月出台,網貸備案驗收細則亦將盡快落實。
早前,人行已將P2P借貸及網絡小貸領域清理整頓的完成時間延長至2019年6月,其他各領域重點機構應於2018年6月底前,將存量的違規業務化解至零。也就是說,今年下半年到明年6月,監管將對網貸機構進行清理整頓,突出整治重點,全面現場檢查,分批分類管理,精準拆彈,引導不良機構理性退出。明年下半年,網貸機構進入常態化監管、補齊短板階段。
撰文:林雯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