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展望-衝破迷霧】中美貿易戰中場休息 下階段仍撲朔迷離
中美貿易戰從年頭打到年尾,終於趕在2019年結束前初步握手言和。12月13日晚,雙方宣布達成第一階段協議,曠日持久的較量看似可以中場休息。不過,目前雙方還需要完成各自的法律審核、翻譯核對等必要程序,然後再商定協議簽署的具體時間、地點和形式。
中美兩國領導人在G20大阪峰會期間舉行短暫會談,一度暫時休戰(資料圖片)
從2018年起計,中美在北京、上海、華盛頓共進行13輪貿易談判,其中有5輪關稅生效。貿戰陰霾下,中國經濟持續下滑,不過即便是6%的GDP增速,對於美國仍是一個巨大威脅。明年力爭連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急切想要向選民特別是農民票倉拿出成績,雙方在經濟和科技的競爭並不會因為一紙協議止息。未來一年,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的角力賽,繼續扣人心弦。
經歷13輪談判後終達協議 削部分關稅
首先回顧這場貿易戰的來龍去脈。2018年起中美啟動關稅戰,當年完成三輪互徵關稅行動後,雙方於當年年底「坐低」談判,惟為期90日的談判在今年3月後宣布不果,美方今年5月率先重啟加徵關稅,且數額較之前大幅提高至2500億美元。此後,兩國領導人在G20大阪峰會期間舉行短暫會談,中美暫時休戰,惟進入8月,因不滿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購買進程,特朗普單方面宣布將於9月起對餘下價值3000億美元的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徵收關稅。
為對沖美國大額徵稅負面效應,力保出口數據不出現大波動,人民幣於8月5日突然急挫跌穿7關口,同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其後兩國經貿關係更為惡化,中國暫停購買美國農產品,決定於9月1日起分兩批次對約75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徵10%或5%關稅,並對美國汽車及其零部件恢復加徵關稅。
在中美宣布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無限期暫停原定12月15日向156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15%關稅的措施;惟美國總統特朗普保留2500億美元中國進口貨25%的關稅,其餘約1200億美元貨物將會減至7.5%稅率,以用於立即展開的第二階段協議談判。
中國方面,對原計劃於12月15日12時01分起加徵關稅的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暫不徵收10%、5%關稅,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繼續暫停加徵關稅。除上述措施外,其他對美加徵關稅措施繼續按規定執行,對美加徵關稅商品排除工作繼續開展。
首階段協議最大意義是停止貿戰升級
過去一年,貿易戰使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惡化,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均承受了巨大壓力。儘管中美雙方對首階段協議的具體內容均三緘其口,甚至各自表述,讓仍感覺仍有不少分歧,但貿易戰是中國過去兩年最大的宏觀風險,達成協議遠好過無協議下貿易戰繼續升級,亦防止持續惡化的經貿關係進一步蔓延成冷戰。
根據美國方面的說法,新協議下中國同意在2017年雙方貿易戰未爆發時240億美元基礎上,未來兩年內再購買32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指,協議將令美國對華貿易在兩年內增加2000億美元,適用於製造業、農業、服務及能源業等。分析預計,這意味著於2020年和2021年,中國從美國的進口總值將實現56%的同比增長。
加大對美國相關農產品及能源的進口會否對中國國內市場形成壓力?不少市場觀點認為,這些產品是國內所需要,加大對美國食品及農產品的進口滿足國內需求,同時還有利於緩解當前食品價格上漲推高的通脹壓力。美銀美林報告稱,如考慮到中國2018-19年進口較少所留下的缺口、中國食品價格上漲及豬肉供應短缺,以及由其他國家轉移的潛在訂單,由美國進口400億美元以上農產品的任務或許不那麼艱巨。畢竟,中國去年自全球其他國家進口農產品達到1370億美元,部分可能會逐漸轉向美國產品。
對於金融改革,交銀金研中心唐建偉認為,中國承諾要進行結構性改革及擴大對金融業的開放。這些領域也正是國內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自身需要。因為各方面原因,這些領域的改革和開放一直進展緩慢,貿易協議正是變外部壓力為內部改革動力的好機會,這將大幅加快國內久拖不決的改革開放進程,對於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總體是有利的。
中國另建「朋友圈」 簽單邊協議或成趨勢
中美交惡,以出口為主導的中國這一年來不斷另尋出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是其中之一。該協定本計劃於明年簽署,卻因新興大國印度宣布退出而觸礁,而日本亦考慮緊隨其後。
對於兩大國或退出對RCEP的影響,穆迪信用策略與標準部副總裁李秀軍接受《經濟通通訊社》記者訪問表示,日本和印度一個是已發展國家,一個是發展中國家,要簽訂這樣的多邊協議本來就是相當困難,現在也有很多國家希望和中國簽訂單邊協議,相信國家之間簽訂單邊協議將是接下來的趨勢。
撰文:駐京記者黃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