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展望-衝破迷霧】包商之禍考驗金融體系 民企違約率料續升
中美交戰背景下,2019年內地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上監管揮舞去槓桿大棒,中企違約率再創新高,這些都令國內金融體系備受考驗,包商銀行等多間內地中小型銀行年內爆出風險問題,市場為之一震。
包商銀行被接管,為人行近20年來首次接管一家商業銀行(包商銀行官網截圖)
包商銀行本是內蒙古包頭市一間普通城商行,今年5月突爆嚴重信用風險,轉而由兩大國家級金融機構人民銀行和中銀保監實行接管,有關業務則由四大國有行之一的建設銀行(00939)(滬:601939)實施託管。此後,河南伊川農商行、營口沿海銀行亦曾發生「擠兌潮」,官方對此兩事件的解讀為由謠言引發,純屬一場誤會,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銀行業對負面輿情已變得十分敏感和脆弱。
人民銀行近20年來首次接管一家商業銀行,實屬罕有,引起市場對中小型銀行資金及流動性深深擔憂。金融市場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包商被接管後,規模存量達1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同業存單市場短期受到波及,流動性相對較好的AAA評級國有股份制銀行同業存單高殖利率成交,低評級品種則難覓買家。
與此同時,規模較小的銀行在債券市場的批發融資成本也上浮。包商事件發生後,人民銀行就曾對錦州銀行(00416)等中小銀行發行同業存單提供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簡稱CRMW)提供信用增進。這是人行首次以CRMW支持銀行發行同業存單,意在短期內緩解市場緊張情緒。但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融資成本上浮持續較長時間,這些小銀行可能不得不將成本上升轉嫁給借款人。
料更多陷入困境的銀行將暴露 甚至破產倒閉
內地區域性中小銀行經過多年野蠻式生長,目前數目已達到逾4500家之巨,風險暴露在所難免。中國接管陷入嚴重信用風險的包商銀行,傳達出其繼續高度支持銀行業的清晰信號,預計監管當局對困境銀行的管理具有高度靈活性,並認為金融穩定依然是首要考慮因素。為降低中小型銀行潛在風險,市傳內地金融監管部門考慮推出一批方案,其中包括鼓勵總資產在1000億元以下的小型銀行合併重組,以防範並化解金融風險。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政府可通過財政、金融等間接手段適度參與銀行間併購,同時需加強商業銀行併購效率的監督及質量的保障,避免銀行間併購出現盲目性;同時防止在併購過程中產生壟斷現象。他還建議,當前應加快銀行業併購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制定符合《巴塞爾銀行有效監管核心原則》要求的《銀行併購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
標普全球評級信用分析師曾怡景則預計,中國監管層將繼續落實改革,但會採取穩妥審慎的步伐。料更多陷入困境的銀行將暴露出來,同時監管機構有數種方法來應對處理該種情形,包括暫時容忍監管指標不達標、兼併與收購,或者由其他金融機構、國企和政府相關實體注資買入股權。
中國銀行業長期給人「大到不能倒」的印象,惟標普大膽預計,中國將允許銀行破產倒閉,儘管倒閉退出流程將會嚴密管理,而且是在傳染風險可能性低的情形下進行。中金點評包商事件時亦提及,此事可令質素差的銀行有序退出市場,長期來看對行業發展影響正面。
民企融資連鎖受累 債券違約率屢刷新高
中小型城商行是內地中小民企的融資渠道之一,兩者可謂唇齒相依,亦可能唇寒齒亡。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本就是老生常談,分析認為,包商事件後,那些依賴中小型區域性銀行或非銀行融資渠道獲得資金的企業,可能面臨融資成本進一步上升,或在融資、獲取新信貸方面遇到困難。
近年銀行為了規避風險,已普遍收緊對民企的借貸,逼使這些民企轉為發行企業債進行融資,也因此造就了大量債務違約個案。惠譽評級中國企業研究董事黃筱婷近日發表的報告顯示,今年境內債券違約再創新高。從2014年中國境內企業僅5家發行人發生違約,到2019年前11個月有51家發生違約,違約率從2014年的0.17%升至今年的1.19%。同時,民企違約率更高。從違約發行人的數量和違約債券的本金金額來看,民企所佔比例均超過80%。
惠譽預計,鑒於中國經濟增長疲軟,六成民企不足以靠自身經營產生的現金流償還短期債務,因此預計2020年,中國民企的違約率將較今年略為升高,但不會太明顯的上升。
撰文: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