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寫】上海打造五個「節點」新城 肩負發展新產業重任
上海市政府在今年出台的「十四五」規劃中,重點提出要打造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目前,新城建設的相關文件已陸續發布,明確這五個新城不僅僅是用來承接中心城區疏散人口、產業轉移的城市副中心,而是要成為獨立的、綜合性的節點城市,力爭到2035年,五個新城常住人口規模合計達到500萬左右,較目前翻番。
從地圖上來看,上海五個新城環繞著中心城區,是上海連接長三角其他城市的橋頭堡。(百度地圖)
從地理位置上看,上海五個新城環繞著中心城區,是上海連接長三角其他城市的橋頭堡。按照上海2017年發布的城市規劃,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500萬左右,而當前上海常住人口已經超過了2400萬,也就是只有不到100萬的新增名額,這會不會對新城發展形成掣肘呢?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伍江近日在上海市政府新聞辦的媒體學術沙龍活動上表示,上海市政府2017年提出的2500萬常住人口是根據當時上海市的水、土地等生態承載力而設計的,預計隨著城市的發展、老齡化程度的增加,上海也需要進一步引進人才。此外,城市規劃更多的是對人口的預測,而不是對人口的限制。
至於上海市政府為何在此時提出「五個新城」的建設,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健表示,過去上海城市建設主要著眼點於中心城區,因此周邊郊區在發展中處於弱勢地位。此次發力新城建設,主要是因為在新時期的發展格局下,上海需要發展新的空間以支撐經濟的增速,同時優化城市的空間布局,推動人口從中心城區向郊區紓解。
「節點城市」的「獨立性、綜合性」
上海青浦區的元蕩橋是位於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內的首個省市對接工程。元蕩橋連接了蘇州吳江區和上海青浦區,由兩個區分別立項審批,上海青浦區負責組織實施,打破了傳統行政邊界的桎梏。(林雯婕攝)
伍江表示,五大新城的遠期目標是各自聚集100萬的常住人口,這就意味著新城不僅要發展產業,還要有能夠自我支撐的、獨立完整的公共服務體系,這就是新城的「獨立性、綜合性」。因此,從交通到住房,從醫療到教育,五個新城要獨立,公共服務必須強起來。「住在這裡的人,不用碰到大事就往中心城區跑,家門口就能解決,」他說道。
不過所謂的「獨立」也是相對的概念。李健補充說,「獨立」主要強調的是功能獨立和進一步地放權賦能,例如從規劃、產業政策等方面探索放權。
而「節點城市」則是從長三角層面來看,在地圖上,五個新城位於上海郊區,環繞著中心城區,又是長三角其他城市前往上海市中心的必經之地,因此上海可以通過發展五個新城將中心城區的能量輻射到長三角其他城市,實現上海與長三角40個城市之間的功能互補。
五個新城產業將差異化發展 留住人才是關鍵
在產業發展方面,根據規劃,上海的五個新城將進行差異化發展,比如上汽集團所在地嘉定新城將重點發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進博會舉辦地青浦新城將重點發展會展商貿、數字經濟等綠色產業體系;松江新城依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將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奉賢新城則通過「東方美谷」產業園發展美麗健康產業;南匯新城要結合區內的臨港新片區,大力發展智能裝備行業。不過,各新城目前尚未出台支持行業發展的具體措施。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唐子來認為,在五個新城的發展道路上,目前最大的挑戰就是要進行產業升級,由原來的代工廠向先進製造業和研發中心升級。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也會帶來高端勞動力。高端人才對於生活環境、公共服務的要求更加高,如何吸引並留住高端人才目前是各個新城要做的功課。
因此,他認為,新城建設不僅要配置新型基礎設施、加強各級各類交通網絡、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還要體現歷史人文底蘊和生態宜居環境,形成各自的特色,才能真正做到「以城引人」。
撰文:經濟通駐滬記者林雯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