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陸港通關倒計時 「國策」極限反轉有因
當入境京滬的國際旅客可直接居家隔離,已成「公開的秘密」;當深圳福田口岸重現燈火通明,轄區居民獲溫馨提示「加強免疫」--本港與內地全面免檢疫通關終進入倒計時,Big Day或正正是副總理韓正3月時透露的「原定佳期1月9日」。
從「楊過(陽=過錯)」,180度急轉為「楊康(陽=安康)」,中國內地舉世罕有、轟轟烈烈的三年「動態清零」國策極限反轉,到底何解?對未來又有何啟示?
一切都來得太快
從10月16日二十大報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到12月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改稱「優化疫情防控措施」,高呼「幹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幹、群眾敢首創」,如同對數億國民過去14天行蹤盡在掌握的「通信行程卡」周二(13日)零時壽終正寢,一切都來得太快。
來得太快,退燒藥貨架空空如也,發熱門診大排長龍,快遞派送嚴重擠塞……人們終於擺脫核酸、封控的陰影,卻驟然面對「陰陽之變」,既狂喜又焦慮。儘管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稱,99%的Omicron感染者7至10天完全恢復,但繼復旦大學5月模型推算海嘯式爆發或致160萬人死亡後,諮詢公司Wigram Capital Advisors最新預測,即將到來的冬季浪潮或錄百萬死亡,不治數在明年3月中達每日2萬峰值。
既然如此,何解各地抗疫方針紛紛極限反轉,尤其是仍有至少3000萬60歲以上人口未完成全程接種的當下?
政府須實事求是
首要原因,當屬經濟成本接近爆錶。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人行前智囊黃益平等6位經濟學家,本月3日發表《關於放開經濟活動的建議》就指,四季度經濟增速比三季度可能大幅下降;國際清算銀行最新數據顯示,內地非金融部門負債(截至6月底)飆升至51.87萬億美元,佔GDP比例295%錄1995年以來最高,背後是政府大手舉債推波助瀾。
其二,上月爆發的鄭州富士康「逃疫」事件,據報引發創始人郭台銘發信警告,嚴格的動態清零政策將威脅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加上蘋果公司計劃加快將部分中國生產線轉移至印度、越南等,同促使抗疫政策優化。
其三,從國家主席近期接連外訪,於印尼G20峰會、泰國OPEC峰會、沙特中阿峰會期間,均是「無罩」現身;到國務院總理上周在安徽出席主要國際經濟機構負責人「1+6」圓桌對話會,並與IMF總裁等人同「無罩」遊黃山,以及官媒敘事改變,可見最高層對Omicron研判已今非昔比。
中國以重新開放迎接二十大開局之年,但或同時在2023年迎來多輪新冠感染潮的衝擊。當民眾驟然面臨病毒擴散的身體、心理雙重壓力,政府實事求是、以人為本,勢是迎接隧道盡頭光明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