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嚟緊炒D乜-中芯】站在大國的肩上 前路不一定易行
3月底美國對中興(00763)(深:000063)發布禁令,禁止美國公司向其銷售技術及零部件,瞬間扼斷中興命脈,同時亦敲醒了投資者,重要的技術如依賴別的國家,對中國來說是一件危險之舉,投資者於是關注起中國科技的未來。市場亦察覺到,中國於晶片(國內稱芯片)技術上確是落後於世界。猶其在科技大時代之下,晶片是各種電子器材的必需部件,於是中國政府不敢怠慢,強調銳意發展晶片業,把晶片業的命運扛在肩上,希望帶動中國於晶片技術的提升,將來此技術不再需要假手於人。
筆者認為,如憧憬中國的晶片夢而押注中芯(00981),投資者需要有長線作戰的準備(iStock圖片)
屢招國家隊「泵水」 與國家同一陣線
中國去年進口超過2500億美元的晶片,反映中國於晶片自給自足的路途上,仍有一段距離要行。早於2015年,中國已發布了「中國製造2025」白皮書,其中提到中國晶片自給率要於2020年達到40%,2025年達到70%。在政府大戰略的影響下,作為全球第四大圓晶代工巨企兼內地龍頭的中芯國際(00981)亦屢見國家隊支持的手影。
今年初,中芯附屬中芯南方獲得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及上海集成電路基金等注資,涉資共33億美元。而四月下旬國家隊再度進場,中芯向大唐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發行優先股股份及可換股證券。得到國家真金白銀的支持,投資者亦對中芯懷有憧憬。
其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五月初就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情況發表意見,指集成電路(晶片)是國之重器,應勇又到中芯聽取企業未來規劃及實地視察。另外更有消息透露,指中國正準備宣布一個規模約達474億美元的新基金,以促進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可見晶片企業長遠定能得到內地政府的肯定。
內部人才鼎盛 奮力改進技術
國家出錢,企業出力。當然,以中芯國際規模,難以與台積電、英特爾(04335)、三星、高通及博通五大巨頭同日而語,不過中芯內部管理層不乏晶片界的人材,卻亦是中芯的一個可取之處。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被號稱為「辦廠能手」,其挖角能力更是一絕。對手台積電的高管蔣尚義「跳槽」加入了中芯,其後曾任職台積電前研發處長和三星前研發副總的梁孟松亦加盟中芯,成為聯合首席執行長。當年梁孟松被三星挖角時,帶領了三星研發團隊領先台積電,半年量產14nm(納米)及16nm(晶片尺寸愈細所需技術含量愈高)製程,因此一戰成名。在梁領導之下,中芯生產技術上順理成章得到提升,除了擴大28nm圓晶生產線的收入之外,公司更著手開發14nm的工藝生產線,未來更有望進一步提高產量,將中芯技術水平拉高貼近業界龍頭。
上年毛利率連跌四季 資本開支增加
不過,站在祖國的肩上與世界其他晶片巨企競爭是否一定暢通無阻? 事實上,中芯在2017年年報中收入為31.01億美元,增加6.42%,但毛利7.41億美元,按年減少12.82%,而純利更加倒退52.29%,錄1.8億美元。從年報中見到,研發開支增幅按年增加34%,主要是由於進行高階研發活動所致。同時,公司由於折舊費用增加及產能利用率下降影響,毛利率亦因此下跌,自2017年第一季開始,毛利率已連續四季度錄得按季下跌。
如果憧憬一個中國的晶片夢而押注中芯,投資者則需要有長線作戰的準備,因為公司指支出陸續有來,未來一年尚有重大資本開支,當中包括擴張多間晶圓廠、建造僱員生活園區、技術開發等。根據最新2018年度首季報告顯示,今年首季利潤為2937.7萬美元,按年跌57.9%,按季跌38%。期內,毛利約2.2億美元,按年跌0.3%。公司季度內折舊及攤銷、研究和開發開支等支出按年均增14%,因此以目前公司業務面來看,要達到高速盈利增長似乎尚需一段日子。
技術落後台積電 政策風險猶存
就行業地位而言,中芯國際確實是內地目前唯一能提供28nm制程服務的圓晶代工廠。其年報顯示,去年全年來自28nm的收入佔晶圓總收入的8%,相比去年同期所佔百分比2%增長達3倍,此外,公司亦強調未來著力開發14nm技術。不過如果與台積電相比,台積電表示公司5nm技術預期於下年首季開始試產,明顯領先中芯,說明中芯如要躋身世界列強,需要急起直追。
此外,捲入中美貿易戰的漩渦當中,中芯或許和其他中國科技股一樣,隨時成為美國的「標靶」。公司銷往美國市場所獲營收佔總營收四成,內地及香港市場則佔47%。由於美國市場對公司來說有極大重要性,投資者投資中芯時,亦需要防政策風險會大大影響公司盈利能力。
大行意見好壞不一,摩通最新評級為「減持」,目標價7.6元,而麥格理則最牛,維持「跑贏大市」評級,目標價15元。中芯固然是一隻實業股,但投資者需要把期望拉得夠長遠,才有機會修成正果。如果只寄望中芯今年股價能夠爆升,只怕「希望愈大,失望愈大」。
表列大行評級及目標價:
表列同板塊或相關股份表現:(截至11:25am)
撰文:馮松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