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期權】港交所:研究推個股每周指數期權 需考慮投資者需要
港交所(00388)去年接連推出不同的結構性產品,繼去年7月時推出界內證後,兩個月後再推出每周恆生指數期權及每周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期權,以豐富月度指數期權組合,為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工具,管理恆指及恆生國企指數持倉的短期風險。
黃栢中表示,每周指數期權推出至今,成交量表現理想。有時表現更好過月度指數期權,反映產品的市場認受得頗快(Alex攝)
港交所去年推每周指數期權 投資者來自經紀及散戶
港交所證券產品發展部聯席主管黃栢中接受訪問時表示,目前每周指數期權的市場中,有53%屬莊家,28%是本地的散戶經紀,17%為國際投資者,2%來自內地的投資者,對產品感興趣的主要是本地的經紀及散戶。
成交量增長令人滿意 市場認受頗快
交易量方面,他指,每周指數期權推出至今,成交量表現理想。每日成交推出初期時僅約1000張,近期每周恆指期權的每日成交達4500張,而每周國企指數期權亦有約1500張。他透露,過去幾個月,成交量增長令人滿意,有時表現更好過月度指數期權,反映產品的市場認受得頗快,並有愈來愈多投資者掌握到產品的交易模式。
月度指數期權及其他現有產品成交未有受影響
對於每周指數期權推出後,有否影響到月度指數期權及其他期權的成交量,黃栢中指,雖然每周指數期權的成交量在過去一段時間持續上升,但未見月度指數期權及其他現有產品的成交受到影響。他認為,兩項產品能相輔相成,當月度指數期權的投資者遇到市場上出現一些突發事件,而令其手上的持倉受影響,能夠以每周指數期權作對沖風險。
黃栢中指,不排除下一步推出個股的每周指數期權的可能性,但需更加了解投資者的需要、港交所的交易及結算系統是否能夠支持到有關的交易等(Alex攝)
他又指,當一些消息會為市場帶來短期影響,例如業績公布、美國聯儲局的議息會議、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網站上發表影響大市的言論等,投資者都可以利用每周指數期權提前部署。產品吸引之處還有投資者不需要等待太長時間,持倉數天已到結算日,加上期權金亦相對便宜,成本僅為認購期權的十分之一。
難與界內證作比較 兩者市場各有不同
港交所在去年7月已率先推出了界內證,預測股份在到期日時,能否位於界內而獲取收益,與窩輪同牛熊證一樣均具槓桿效應。黃栢中指出,界內證與每周指數期權的範圍及平台都不同,期權屬於結算類的產品,由交易所推出,在衍生產品市場上交易;而界內證、窩輪等則是由其他發行商推出,並在現貨市場上交易。因此,難以為兩項產品的優劣作比較。
港交所:研究推個股每周指數期權 需考慮投資者需要
港交所去年9月份推出每周恆生指數期權及每周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期權,以豐富月度指數期權組合,為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工具,管理恆指及恆生國企指數持倉的短期風險。其成交表現理想,市場認受得頗快,並有愈來愈多投資者掌握到產品的交易模式。
若推出個股的每周指數期權 將先推市場上較活躍股份
現時每周恆指期權的每日成交達4500張,而每周國企指數期權亦有約1500張。被問到有否計劃未來推出個股的每周指數期權,黃栢中表示,在舉行有關每周指數期權的投資者教育講座時,都會有人詢問未來會否推出個股的每周指數期權。
他指,個股的期權現時在市場上都很活躍,個股的月度指數期權日均成交量接近50萬張,因此不排除下一步推出個股的每周指數期權的可能性。不過,黃栢中強調,目前有關建議仍在進行研究,因為需更加了解投資者的需要、港交所的交易及結算系統是否能夠支持到有關的交易等,因此花多一點時間去進行調查及研究,集團內部仍然未有決定及落實的計劃。
他又提到,若推出個股的每周指數期權,相信會先推出一些在市場比較活躍的股份,例如在指數成分股中的股份。當公司有公布業績時間表,意味其股票將會有所調整,而每周指數期權就更具吸引力,方便投資者去部署。不過,他指目前仍未落實所有細節,需要時間去研究清楚。
黃栢中指,現時外國的期權產品亦設有每半星期就結算,香港會否仿傚有關做法,仍需要多參考外國的經驗及投資者的需要。
投資者對產品的認識增加 料有關增長趨勢將會維持
黃栢中指,集團今年將會根據「三年戰略規劃」,期望未來推出不同的期貨期權產品,更希望能有更多區域性產品推出市場。他認為,香港的時區具優越性,能覆蓋整個亞太區市場的時間。目前恆生指數及國企指數最為活躍,集團將會研究會否擴闊相關產品的類別。
黃栢中指,隨著投資者對每周恒生指數期權的認識增加,相信有關增長趨勢將會維持(Alex攝)
至於每周指數期權,他指去年推出時日均成交僅1000張,現時每周恆生指數期權日均成交達4000至5000張,趨勢表現理想。隨著投資者對產品的認識增加,相信有關增長趨勢將會維持。他又期望,產品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成交量繼續增長。
撰文:金雪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