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04/2018

Less is Enough:不斷追求物質生活就代表美好嗎?

  英國《泰晤士報》健康和生活的專欄作家約翰‧納許(John Naish),多年來親身實踐「Enough」即「夠了」的生活方式。幾年前,他把自己的經驗結合心理學、演化學、藝術等科學與人文層面,運用詼諧、逗趣與機智的筆觸,寫下書名叫《Enough》的一本書,讓人們重新檢視長期被忽略的「本能」,並且提供絕妙有效的巧思與方法,讓你從資訊、工作、財物、快樂、成長、食物、選擇等方面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判斷怎麼做就已「足夠」,而不再迷失在「物慾貪婪,野心企圖」的漩渦之中不斷輪迴。這本書去年台灣出版中文版,書名叫《剛剛好,的生活》,副題是「找到自己的平衡點,不過累也不嫌少,離美好最近」。

 

  想擁有更多、變更好,只會失去更多、讓自己更糟,回頭檢視生活周遭,人們都將吃驚地發現,自己是如何掉入煩惱的陷阱──

 

  手機裏儲存上百聯絡人,他們透過whatsapp、line、messenger不時呼叫你而難以休息;下載數十個APP程式卻極少用到,真正功能是手機變慢和死機時的咒罵。

 

  似乎要很努力賺錢才買得起更多、更好的物質生活,然而超時工作很容易患上過勞疾病,你所賺到的錢是用來享受,或者是作為「老年看病的準備金」呢?

 

  《剛剛好,的生活》全書分八章,第一章  〈資訊剛剛好〉;第二章〈食物剛剛好〉;第三章  〈財物剛剛好〉;第四章〈工作剛剛好〉;第五章〈 選擇剛剛好:更多的選項,只會帶來更多煩惱〉;第六章〈 快樂剛剛好〉;第七章  〈發展剛剛好〉;第八章〈品德永不嫌多:對所有一切說「夠了」〉。

 

  美國作家艾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說:「唯有放棄拚命追求『幸福』,才可能擁有美好時光。」

 

  《剛剛好,的生活》的第一章是「資訊剛剛好」。

 

  我們每天都被訊息轟炸高達3500次,也就是在醒著的時候,每隔15秒就遭受一次侵襲。2006年,全球總共寄出了6萬億封商務電子郵件,平均每天寄出1000萬封垃圾郵件。過去30年內製造的新資訊,比之前5000年所製造的還多。

 

  一個調查顯示,我們正在變成一個囤積資訊的社會,新媒體等同在家裏囤積一大堆報紙的一種瘋狂生活方式。不滿這種調查結論的人之中,有70%表示,「資訊對我來說永遠不嫌多。」可是也有一半的人說,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或精力去使用已擁有的資訊。因應這種資訊超載感的一種方式,就是在人腦中同時塞進更多搜尋器,例如一邊看著電視,一邊上網。可是他們到底看進去多少?電視廣告商擔心觀眾的注意力飄忽,也就是:資訊接收得愈多,理解的就愈少。

 

  1996年就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社會病:「資訊疲乏症候群」(information fatigue syndrome)。路透社做過一個全球性研究,針對1300個在資訊壓力下工作的生意人作調查,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告訴他說,因資訊過多而產生的壓力,已經傷害了他們的親密關係,造成失眠,並使他們對自己的決策力產生懷疑。20多年的今天,與當年承受的資訊壓力比較,現時壓力增加更多了。

 

  倫敦大學的研究報告說,通訊過度對人的影響可能比吸大麻還糟。

 

  如果你吸一支大麻煙,你的智商可能暫時會減少四分。可是只要處於隨時可收發訊息和電子郵件的狀況,你的腦袋甚至可能完全關機,智商的全部十分都會喪失,有點像夜晚睡不著而導致頭昏腦脹的那種感覺。研究宣稱,這是因為你不斷覺得必須停下來檢查信箱,以致把專注力都耗盡了。

 

  我們也因沉溺於網路訊息而不注意身邊的人,以致破壞了社交生活。報告中對這種強迫性衝動創造了一個名稱:「資訊狂躁症」(infomania)。坐在一個熱鬧的酒吧裏,你會看到人們對同伴應有的禮貌性關注這種文明禮儀,總是在一個人的手機響起時就中斷。我們每個人都愈來愈有資訊癖,不斷強迫性地想抓住每個片段的資訊。如今我們的生活的確已塞滿了垃圾資訊。不只是垃圾郵件,還包括我們自己每天猛發給彼此的那些既佔時間又無營養的電子郵件、電話及網路資訊。

 

  電子訊息既給我們方便、又使我們成為受害者。無論何時,能隨意打手機給別人,是很方便。但我們常常會接到不想接的電話,在地鐵經常有人接電話就說:「我現在正在家裏/辦公室裏,沒辦法講電話。」有時擺明說謊:「我正塞車,會遲一會到。」他明明在地鐵。有手機就一定會被找到。這種方便性的濫用,助長了我們與手機的愛恨關係。麻省理工學院的調查指出,手機是我們最痛恨的現代工具,人們不喜歡手機,是因為「他們覺得被手機綁住了,要不就是由於別人使用手機不當而感到困擾」。

 

  想堵住資訊的狂轟濫炸,唯一明智的辦法,就是創造自己的知足策略。方法就是在資訊品質上設定門檻,也就是訂下「不看爛節目」的規定。可是品質是種很不確定的東西,而且就像地心引力一樣,總是往下墜。有時你會覺得,儘管是垃圾資訊,但不花錢,又有些娛樂性,看看又何妨?然而娛樂資訊雖能帶來歡樂,卻會成為習慣,改變心智,並有可能使人沮喪,這就像飲酒一樣。

 

  在有關飲酒作樂的話題中,大多數人都努力想讓酒帶給人生歡樂,而不想讓酒徹底毀了自己的肝臟。所以我們常給自己制定一些做得到的規定,像是天黑之後才能喝酒,只有週末才喝,或喝酒必須進餐等。享受資訊娛樂時,也應該採取審慎的享樂主義者的態度,就像我們對飲酒應採取的審慎態度一樣。我們也可以如飲酒般為了資訊節食策略而制定一些生活習慣,基本上是要檢視哪些資訊管道對我們最合適,至於每天應該何時開機,也要有相當的紀律。

 

  與飲酒相比,資訊娛樂過量時的負面影響比較不那麼立即可見,我們不會有口齒不清的宿醉,所以很容易忽略資訊過量而長期潛伏的後遺症。後遺症是它可能壟斷我們大部分時間,而這些時間本來可以花在更能讓人生幸福的活動上,比如運動、嗜好、走出戶外享受大自然、發揮創意、與家人伴侶和朋友相處、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開發自己的內在資源及精神層面……缺少那些活動,我們就會陷入躺在沙發上吃巧克力的不幸狀態中。

 

  「美好」的定義,不在擁有多或少,而是要「剛剛好」的平衡。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剛剛好,的生活》

作者:約翰‧納許

由 方言文化 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Reading #《剛剛好,的生活》 #李怡 #人文 #哲學 #《Enough》 #thebeautifulsoul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