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2016
令港人既愛又恨的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是香港特區政府真金白銀以港幣二百一十六億打造的世界級文化園地,各國早已垂涎,唯獨香港人對此既愛又恨,並抱有懷疑!
一方面,我們從心底裡自豪香港能有這麼大氣魄,利用最優越的地點來建造一個佔地達四十公頃的文化區域。另一方面,有不少人批評它只是一項「形象工程」,最終只會淪為浪費社會資源的大白象。那為何當年港府有這個意念?又誰是這個項目的推手?
西九文化區是前特首董建華先生於1998年的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偉大藍圖。董先生著急香港的未來發展,他意識到香港需要多元化的經濟模式,不能單靠地產,還要多些文化氛圍,尤其世界各國都朝向發展「創意產業」,香港焉能落後於人?
西九的最早期概念源自港英年代。於九十年代,香港興起歌劇,Cats、Phantom of the Opera、Les Miserables 以至「雪劍浮生」等陸續登場。歌劇投資龐大,必須有固定的表演場地才可維持。由於康文署屬下的場館不可能由個別劇目長期佔用,頓時發覺香港極之缺乏此類文化場所。名建築師何弢先生曾提交建議給當時的政務司,他的方案是一個圓錐形的高塔,座落於西九龍新填海區的海旁,有地標式效果。惟概念方案屬拋磚引玉,隨即引起演藝界關注,衍生更多想法。九七後,特區政府決定以香港旅遊協會的報告為依據,大膽把整個四十公頃的填海區,撥作文娛、藝術、與潮流文化的一個專區,當時稱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接著,政府舉辦了一個全球性的概念設計比賽,盛況空前,吸引世界各地最著名的建築師參賽。最終的得勝者,是當時炙手可熱的建築界巨星 - Sir Norman Foster!
霍氏設計的大天幕,一下子把整個填海區罩上一個達四十層高的透光天幕,耀眼奪目,贏得港府高層鍾愛,視之為香港未來甚至是世界級的新地標。可是政府短視,意圖是把整個計劃交給地產發展商自行經營,間接變成地產項目。社會隨即譁然,質疑政府究竟是為拓展文化,還是只想以最不費力的方法打造「一個世界之最」的旅遊地標。結果是,三面不討好,大眾市民不讚同,發展商不想自找麻煩,專業團體亦批評天幕不切實際。這個世紀天幕,惟有無疾而終。
推倒重來後,政府意識到該幅貴重地塊將會曠日持久。為不想荒廢這大片用地,時任民政事務局秘書長的林鄭月娥女士遂邀請建築署設計一個臨時的「西九龍海濱公園」。如是者,任務又落在筆者身上……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