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2022
奢侈品牌會否合謀定價?頻密加價是成本上升,還是純為利潤?
為甚麼國際大品牌可以賺到盤滿缽滿?有龐大資金找國際明星及歌手當代言人?甚至花費千萬元搞一個派對和去買billboard廣告?當然是因為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捧願意花真金白銀去捧場,但最大關鍵是,這些國際品牌都將產品的邊際成本、邊際利潤和毛利率計算到一個極致境界,之所以做珠寶鐘錶、名牌服飾和美妝護膚品牌生意如此賺錢,就是因為利潤相當高。整個奢侈品行業其實都是互相競爭,縱使有些品牌隸屬同一母企,都是各自為政,但有時候又不得不懷疑這些品牌是否在串通,合謀加價將奢侈品零售價格不斷推高,如同樓市價格高企情況一樣。
合謀定價在建築行業屢見不鮮,雖然我認為這種不法行為在傲慢的奢侈品行業發生機會是微乎其微,但基於各大品牌的產品零售價是公開透明,他們要拿競爭對手的零售價來做參考其實易如反掌。而隨著 Hermès、Chanel和Louis Vuitton這三大頂級品牌每年加價慣例,近年很多大品牌都相繼跟隨將零售價不斷提高,Prada便是其中一個最aggressive品牌,其零售價已經差不多和Louis Vuitton看齊。每當品牌加價,總會用成本增加來做藉口,但當市道不景時候加價,好景時候一樣會加價,大家可有見過他們會因應成本降低或賺多了錢而調低產品售價回饋消費者?如果奢侈品牌的加價幅度和頻密次數與反映市況環境有不正常規律,這是否意味加價背後動機純粹只為增加利潤而已?
很多行外人或許未必知道,國際品牌所得出的產品零售價,其成本價就是零售價的三折,就以Chanel熱賣的Classic Flap大號手袋為例,其零售價是74,000港元,即是成本價大概只是二萬元,所以就算他們開倉,除非貨品減至二折或以下,否則單件貨品以成本計算都難以虧蝕。就算有賣不出的過季貨尾,整體毛利拉上補下依然有利可圖,更何況很多品牌都會舉行只供員工購買的清倉減價活動,像Hermès、Dior、LV和Prada這些高人氣國際品牌,又怎可能無利可圖。據報導指Chanel在今個月初已經再度上調零售價,當一個Classic Flap細號手袋都要65,100港元,其他品牌又怎會眼白白看著自家名牌手袋在市場淪為廉價價,所以今日一個Lady Dior小號手袋都索價44,500港元,一個Prada Galleria大號手袋都要33,000港元。今時今日想用萬多元買到一個名牌皮製手袋,簡直是妙想天開的事,試想像,如果不是這樣將手袋價格不斷上調,各大名牌又怎可能將他們的成衣產品賣貴很多,Prada又怎可能出現一件8,200港元棉質背心,Dior又怎會推出一條價值7,800港元女裝內褲。合謀定價在時裝界是否存在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加價」已經變成一個共識。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