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3 15:16:01

真正的《有教無類》

  我的青少年成長時期是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因為當時只有兩間大學,要入讀就要很努力讀書。那時候坊間補習社寥寥可數,我依稀記得只有一家,是因為我的同屆大學同學經常「走堂」到補習社當兼職老師,今天他已成為了天王級的企業家,日後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這一位傳奇的補習天王的創業故事。


 
  以教育來創富是一個挺有趣的議題,因為傳統思維是「知識改變命運」,但實際上最先改變命運的往往是提供教育服務而富起來的私營教育機構的老闆。這是因為很多家長都擔心子女輸在起跑線前,寧願多花金錢讓孩子上補習班。


 
  何展晴是中大會計系的學生,他去年(大學二年級)申請停學一年來創辦網上補習服務公司,為學生提供補習社和日校以外的學習途經。由起初對電腦科技一知半解,到現在已成功建立了一個開放式教學平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 MOOC),讓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將知識和經驗分享。透過集體捜集和累積不同的教學資源,教學平台已漸漸地成為一個珍貴的知識寶庫,受惠人數眾多。而一些未能入讀大學的人,也能透過此平台享用到高等教育服務,這便是何展晴一直所堅持的理念。


 
  除了照顧缺乏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學生外,一些先天或後天有缺憾的人也需要關顧。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主任鄧慧蘭教授,從九十年代起已致力為聾人在教育以至就業方面爭取平等機會。她從語言學角度研究香港聾童學習手語和口語的情況,開發以手語和口語為本的手語雙語教育方案,以加強聾童與主流學生的互動共融。早前更成功開發了手機程式「香港手語初探」,讓大眾認識到香港的手語及相關的聾人知識,內容包括香港手語詞彙、香港手語句子結構,及以遊戲測試手語能力等。
 

 
  容我引用另一位中大人陳漢森老師之見解作為總結,他說:「過去把《有教無類》只理解為『受教育的人不分貴賤、貧富、賢愚,機會均等』,最近才知道有人把『有教無類』解釋為『通過教育,可以消除人世間不平等的差別』。」鄧慧蘭教授及何展晴同學,亦正很努力地為《有教無類》的目標而邁進。


 
延伸閱讀:


Yo!Yo!Dream!:http://www.yoyodream.com


「香港手語初探」手機程式:https://play.google.comhttps://itunes.apple.com


香港人道年獎2013得獎者 -- 鄧慧蘭教授:http://youtu.be/rEyA__QXiqM


「教育心語 — 陳漢森」《明報》「教育心語」專欄的文章(2011年2月21日):http://chandidit.blogspot.hk/2011/02/blog-post_25.html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