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1 15:36:31

「留屋留人」 藍屋保育理念揚威

  We嘩藍屋(藍屋建築群)奪得2017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大獎」,是香港首次獲得此級別的文物保育項目。

 

藍屋位於石水渠街,72號、72號A及74號3幢外牆被塗上藍色,因此得名。

 

  獎項評審委員會主席楊碧幸博士稱讚,「藍屋建築群」在承受著全球最高地產市場壓力的地區,拯救了最後僅存的工人階級社區,居民、社工及保育人士所付出的努力,可說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草根倡導的保育運動」。「留屋留人」的保育理念,更可啟發其他面對類似情況的地區。

 

藍屋建築群新建遊廊及在地下設立公共空間,希望居民享用。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指,這裏沒有「不准」,只有尊重。

 

  可能很多人已忘了,「留屋留人」十多年前源自藍屋原居民,是幾經抗爭才獲政府接納的保育理念。今天「留屋留人」為香港奪得榮譽,負責營運藍屋的聖雅各福群會,其總幹事李玉芝說,得獎可令港人聚焦,認識何謂非物質的文化保育。

 

  聖雅各福群會服務主管周希旋記得很清楚,2006年3月31日她看見午間新聞,政府宣布重新發展藍屋,電話跟著不停響,都是市民打來求助,想續住藍屋。

 

8戶續住 復修重庶民生活文化

 

「舊物敘述空間」利用蒐集得來的藍屋家具、擺設,將昔日藍屋住宅內部重現,例如地下石磚,是上世紀20年代原有。

 

  重建引起民間組織社區文化關注、香港文化遺產基金會注視及介入,三方聽取居民意見,慢慢醞釀「留屋留人」意念。當時,聖雅各辦的社區經濟互助計劃「時分天地」已經開始,會員可以其能力、專長向他人提供服務,或寄賣不再使用的物品,賺取「時分券」換取所需服務;灣仔民間生活館(12年易名香港故事館)亦運作,奠下一些基礎。

 

每家用戶門前有一條走廊,不少住戶會放置鞋櫃、寵物窩,甚至放滿植物,打造屬於自己的小花園,十分溫馨。

 

  聖雅各活化藍屋計劃,除復修原有老建築,保留唐樓多元用途特色,還著重保留社區資本,保育庶民生活文化。修復工程加建遊廊,連接藍、黃、橙屋,鼓勵居民往來,讓居民有空間聊天;另加建升降機,方便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

 

房間暗藏的「後樓梯」其實是昔日居民上落的主樓梯,門口更設小窗口作「貓眼」,讓住客一窺訪客是誰。

 

  8戶藍屋居民續住,剩餘12個單位,聖雅各擬定「好鄰居計劃」,去年招募願意投入社區的租客,結果收到150個申請。租客要寫建議書及通過由聖雅各及藍屋原居民的面試,才成功租住,不是交得起租金就成(見另文--「好鄰居」入住 實踐環保生活)。

 

社企食肆 拒與鄰近小店爭生意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左)與「時間關係」店員曾潔華,介紹兩間社企的健康菜式。

 

  藍屋兩間社企食肆今年3月啟業。李玉芝稱,不想與鄰近的小商舖爭生意,故選擇附近缺乏食肆類別:辦素食館及糖水舖,各自命名為「本地薑」和「時間關係」。他們希望實現健康生活理念,素食館盡量採用本地食材。

 

  藍屋建築群以社企模式營運,好鄰居計劃和社企餐廳就是收入來源,惟餐廳營業時間不長,糖水舖是12至7時,素食館11時半至5時半,李玉芝解釋,石水渠街一帶食肆都少做晚市,食肆請人亦不易。暫時素菜館主要客源是素食者及OL。「若我們賺錢為先,可以出租,但我們有社會使命。」她稱,僱員以街坊優先,每間食肆都僱用3名全職及3名兼職,兼職時薪約50元。聖雅各期望,第3年可以收支平衡。

 

  在糖水舖任職的曾潔華,有兩子女,居所僅5分鐘路程。細女升讀中學後,她才重投工作,坦言彈性上班時間最吸引,方便她照顧家庭。她更是糖水舖的生招牌,屢邀街坊試新糖水,「個個付錢試吃,意見中肯」,店舖亦成為街坊等接孩子放學的地方。

 

中學生參加導賞 才知何謂鄰居

 

  李玉芝說,成功留屋留人後,曾思考是否真能重建社區營造,居民參與。當項目做得差不多,他們暗忖應該向UNESCO申請,作為對街坊的一種認同。「如果能夠得獎,香港居民也會聚焦在這裏,能夠帶他們認識何謂非物質的文化保育,由下而上的街坊居民參與。」結果藍屋真的得獎了。李說,藍屋重視文化傳承,有中學生驚歎參加導賞後才知道甚麼是鄰居。

 

  她強調,藍屋是街坊與聖雅各福群會、社區文化關注、香港文化遺產基金會及多位專家跨界別一起努力的成果,她認為,藍屋的社區凝聚經驗可在其他項目應用,例如聖雅各參與社會房屋項目,所選的兩個單親家庭租客,其兒子在同一學校讀書,年紀相若,有助兩個家庭連繫。

 

 

  藍屋建築群網址:http://www.vivabluehouse.hk

 

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