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08/12/2014

著名學者陳寅恪: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今天介紹中國著名學者陳寅恪一段話:「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

 

  先解釋何謂「俗諦」,這是佛家用語。佛陀在《般若經》中,指出真理可以分為真諦和俗諦兩個層面。真諦是聖賢才可以透徹瞭解的世間真理;俗諦是變幻不定,卻有因果關係的世俗法則,它能產生種種貪愛執著。

 

  陳寅恪生於1890年,死於1969年,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年輕時留學日、德、美等國,通曉二十餘種語言。

 

  1925年回到中國,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並稱清華四大導師。1927年夏,王國維感於「世變」,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清華國學院師生為紀念這位傑出學者,修建了王國維紀念碑,碑文由陳寅恪撰寫。這裏引的一段話,就出自他寫的碑文。陳寅恪其後認為這是最能代表他治學思想之作。

 

  碑文頌揚王國維說;「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千萬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曆千萬祀,與天壤同久,意思是歷千萬代,與天地一樣長久。陳寅恪其後解釋他寫的「俗諦」,是當年被奉為圭臬的三民主義。而「三光」,則是指日月星。

 

  1953年,陳寅恪以「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為理由,拒絕出任中科院中古研究所所長一職,那時他的俗諦,應指馬列主義。1969年在文革批鬥中逝世。一生以「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為其學術研究的堅持。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Reading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