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2015
巴菲特與大學生的人生對話
股神巴菲特有個習慣,每年從國內外挑選出幾家商學院,各邀請20名左右的商科學生,前往他旗下的巴郡‧哈薩威(Berkshire Hatha-way)多元控股公司總部,進行訪問。 一天行程中,學生們會先到當地幾家巴菲特收購的企業參觀,再到總部,巴菲特會用2小時回答學生的提問,共進午餐或晚餐,合影留念。
今年2月底,他與學生的對話,台灣《天下》雜誌翻譯出一些重點,在這裏介紹一下。
關於如何選才,巴菲特說:「找人才是個挑戰。我認識一個傢伙,他在股票市場的績效足以打敗標普500指數。但是,我絕對不會把我的女兒嫁給他!重點在於,你必須感覺跟對方在一起很舒服,就像朋友或家人一樣。也就是說,他們必然具備某些你欣賞的特質,會讓你想跟他們共事。你可以欣賞一個人的才智或作風,但如果要當朋友,你永遠都要評估,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會想跟第一流的人為伍。他們永遠全力以赴,好,還要更好。」
對成功的定義,他說:「成功是得到你想要的,幸福則是享受你得到的。」他認為幸福比成功更重要。他說,過去,他的人生目標一直是財務獨立:經營自己的事業,跟一群他所欣賞的人共事。25歲時,他就累積了足夠的財富,相當於今天的200萬美元。他說:「以後,我賺到的每筆財富都是多出來的。」
巴菲特認為人永遠都要想著自己的內在得分表(inner score-card)——你應該關心自己表現得好不好,而不是全世界其他人認為你表現得怎樣。「最重要的一點,你應當時時刻刻努力做個正人君子。」
如何評估投資的企業:投資之前先鎖定某種產業,在其中選七八間公司,除了向管理層提出慣常問題之外,還要問每家公司,哪個競爭對手會讓他們願意在未來10年投資對方的股票?而他們會拋空哪家公司的股票?這種評估往往能提供重要的產業見解,有時甚至連那些一輩子都在這一行的人,也未必看得出來。
交朋友也是這樣,在你的朋友當中,有誰讓你最想效法,又有誰讓你最不想跟他一樣? 接著再想,是哪些特質吸引你想要仿效對方?然後,努力把這些特質內化成你自己的一部份。至於那些你最不想效法的友人,他們身上最不吸引你的特質,就要盡量避免。
這些特質表現為好習慣和壞習慣。他說:「習慣這種枷鎖十分輕巧,令你毫無所感,等到你覺得太重的時候,已經難以打破。」他說同學們都還年輕,一定可以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對貧富不均的看法,他認為這個問題將會惡化,但他又強調,平等不是意味我們都應該追求所得的平等,而是應該追求機會的平等。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最底層的10%或20%的人將愈來愈跟不上,因為社會已經高度專業化。農業時代,智商150和智商80這兩種人的所得差距,不會太大。後來進入工業時代,開始專業分工,但所得還沒差那麼多。現在,我們的市場結構愈來愈有利於擁有專門技能的人。
閱讀讓人成功
巴菲特認為人生最需要閱讀和思考。他說,「在巴郡,平常我們沒有會議,也不開委員會。我們能夠成功,大部份原因是我們花很多時間思考。除了坐下來閱讀,我想不出有甚麼更好的方法讓自己更聰明。事實上,這也是我和查理(巴郡副董事長查理·蒙格)最常做的事。
巴菲特不相信價格可以反映所有訊息的所謂效率市場學說,他認為應該從閱讀中找出股票的價值。像他就因為其他人每天忙於講電話、不肯花時間閱讀和思考,而讓他搶到優勢。當別人都在Twitter上閒聊時,他已經讀了幾份上市公司年報,長了知識。
他和查理都喜歡讀傳記,他們常會問,「是甚麼讓這些人成功,讓那些人失敗?」
例如,美國Sears百貨就印證了企業逐步走向沒落的ABC——A是傲慢(Arrogance)、B是官僚(Bureaucracy),C是自滿(Complacency)。當你建立一家成功的組織,你絕對要非常努力地對抗這三大惡習。
贈與誓言
談到投入慈善事業,他認為錢財他來說,再也沒有用處,因為他已經很滿足。但錢財對世上的其他人卻有著極大用處。因此,他不斷遊說更多富豪加入「贈與誓言」(Giving Pledge)計劃,讓他們簽字承諾死後捐出一半以上財產。
目前已有127人加入,包括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巴菲特說,他的加入很重要,因為他是許多其他年輕富豪會效法的對象,可以激勵他們也捐錢行善。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