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2019
古董撿漏:看似容易,其實困難
古董文物界充斥故意誤導的資訊、鱔稿,令到普羅大眾以為在古董文物市場賺大錢非常容易,這種誤解最終令到天真的投資者、投機者血本無歸。
天真的投資者、投機者我遇見過不少,他們大部份有的是金錢,沒有的是知識、經驗,其中沒有一個人賺大錢,蝕大錢的卻為數不少。
最近我在網絡看到一張圖片,令我忍俊不禁。一位小姐拿著一塊牌,上書《樓上有漏,歡迎圍觀》。這個影像令我想起小時候在橫街陋巷排九字花檔前看到的《發財埋便》紅箋條,入去賭博的人一百個之中或者會有三幾個發財;樓上如果有漏,拍賣行的人員、圍內的人,一早已經撿了,曾幾何時會見到大陸拍賣行從手指罅漏出一件「仙丹」呢!
或者拍賣行開玩笑,樓上有一件漏斗型的拍品也說不定!
我從事古董文物買賣二十多年,撿過的漏(食過的仙丹)不會超過十件。漏有大漏、小漏之分,賺十倍八倍的稱為小漏,賺十倍以上才可以稱為大漏。
撿漏是每一個古董文物從業員的夢想,但夢想成真的時候少,吃不到仙丹卻吃錯砒霜的時候多。
但有藝術媒體卻一直鼓吹隨處都有「漏」、幾乎每一場拍賣都有「漏」!
一個藝術媒體,收受利益把拍賣行、拍品的資訊,融入自己的網絡文章內容,扮成自己專業評論的一部分,有沒有問題?
我最近看了一篇網絡文章《北京保利秋拍:盤點近現代書畫十大“漏”!》內容指出北京保利秋拍書畫拍品之中,有十件「大漏」作品。何謂「大漏」?我在上面已提出我的看法:一件貨,無論買入價多麽便宜,未賣出和未賺到十倍或以上利潤之前,不能稱之為「漏」,遑論「大漏」。
鱔稿到Advertorial的寫手,無論如何巧立名目,廣告扮內容從來是一個手法、一個手段,讓拍賣行可以達到推廣目的,讓藝術媒體可以增加收益。這種商業行為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一個外行充內行、胡說八道,為了增加收益在有意無意之中誤導普羅大眾,這樣做是否不道德、不負責任?
文章列舉十幅書畫,包括李可染、黃胄、黃賓虹、傅抱石、徐悲鴻、陸儼少、齊白石、謝稚柳、弘一的作品。這些書畫名家最近幾年在拍賣場當時得令,大部份作品都是以高價或天價成交,從來沒有出現過「大漏」。
真假不論,天真的收藏家、投資者、投機者如果相信鱔稿所言,以為是「大漏」,瘋狂入市,買入書畫作品之後「坐價」、變成「蟹貨」,是怨自己天真、誤信人言,還是怨鱔稿誤導?
想在古董文物市場賺大錢切記不能天真、一廂情願,尤其是在拍賣行業,因為水很深,亦充滿大鱷!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