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05-30

完善關口配套促進粵港融合

  還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尾內地剛剛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就跟隨父親返回廣東省設立工廠,開擴市場。我們父子可以說是第一代的內地港商,回想起當時從香港返回內地旅途的種種艱辛,依然歷歷在目。

 

  當年,羅湖是連接兩地的主要陸路關口之一,從羅湖過關後要去到珠三角不同的市鎮,先要坐火車,又要轉汽車,旅途兜兜轉轉,耗時足足一天。然而隨著內地不斷發展和進步,現時的廣東省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粵港兩地的交流隨著香港回歸祖國之後更趨密切,兩地人民的交往、觀光、工作已經密不可分。

 

  因此,便利兩地市民通關,將管制口岸這道兩地交流的「屏障」縮小得愈無形愈好。我在本月初的立法會會議上,就特別針對便利兩地通關的問題,提出了「改善各口岸配套措施,方便往來粵港兩地居民」的議案,議案得到了各黨派議員的認同,順利通過,希望特區政府正視粵港兩地陸路跨境口岸的使用率不均,部分口岸接近飽和的問題。

 

  目前,深港兩地的跨境陸路邊境管制站有六個,但口岸的使用率長期處於不平均的狀態,在假期和週末的高峰期,各口岸都可以見到人頭湧湧的場景。在今年勞動節假期期間,共有190萬人次經各個陸路口岸出入境,按年上升11%。而單是羅湖口岸,在今年復活節4月22號的高峰期,其出入境旅客達到37.2萬人次,接近每日40萬人次的最大設計容量。而客流量接近飽和,不單為通關的旅客和本港居民帶來不便,更對港鐵東鐵線運載能力帶來挑戰,對管制站的海關、入境處、警隊的人手配置要求更高,以適應高負荷的工作。

 

  其實,在深圳灣和落馬洲支線管制站幾年前投入運作之後,仍然不能夠對羅湖、皇崗這些傳統的繁忙口岸起著明顯的紓緩作用。原因是兩個老口岸投入運作的時間較長,無論是香港或深圳方面,均有較完善的鐵路及公路接駁網。旅客在過關之後接駁往其他地方,更為方便。

 

  因此,我在動議中建議特區政府,透過「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相關內容,與深圳市政府方面討論對接口岸的配套設施,完善交通網絡接駁,提升口岸的硬體措施,進行改善或擴建工程。

 

  除了硬體設施方面外,亦應考慮進一步推廣e-道的過境模式;考慮在更多口岸實行24小時通關;以及儘快研究未來在廣深港高鐵實行「一地兩檢」的法律框架和運作模式。從而為兩地日後的交流和融合,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更便捷的方法。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議會內外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