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08-30

【絕望真相】文明社會背後!那些「寂寞死亡」的悲哀

  日本殯儀業最近冒起一個工種,就是為孤獨死的人清理遺物,以及還原逝者生前的家居面貌。從事此工作的殯儀師説,當他們用心整理逝者的遺物,再憑蛛絲馬跡揣摸逝者家居的原貌,往往發現這位與外界疏離已久的人,其實各具特色,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在地緣和血緣(親緣)日趨稀薄的地方如日本和香港,愈來愈多人(不單是老人)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孤獨死,估計到了二零三零年,日本這種孤獨死的預備人口將接近兩千七百萬人。而在香港,屆時人口逾一千多萬,其中最少四百萬是六十歲或以上,當中單身的及無兒無女的也不少,他們也是潛在的孤獨死者。

 

  一直以來,人總有「家屬」,到他患病或年老,多有家人的照顧,如此到臨終時,也多有家人陪伴。但近二、三十年,社會出現大量單身的人,雖然有家人,卻是人情淡薄,以至他們長時間生活在無人聞問的狀態。到他們生病了,老死了,也是得自己ㄧ個人。日文有一個字詞叫「寂寞死亡」,就是指逝者走人生最後一程,幾個小時至幾日、幾個星期,往往都是一個人。而殯儀師在替他們清理現場和遺物時,就往往發現他們臨死前的生活狀況,由此推斷到他們生前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而為了回應這個社會趨勢,除了像日本般出現多些這一類孤獨死遺物及現場處理服務,也多了人在生前為自己的死亡作好準備,例如器官及遺體捐贈、財産分配、遺物處理,以至喪葬的生前規劃等等。當然同樣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理準備和晚期的生活規劃,這一切做好了,自己也放心了,即使是一個人走這段路程,也可以是輕鬆的。

 

  日本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叫「無葬社會」,探討的就是在傳統家庭制度崩解後,單身、無子嗣或喪偶的男女,要面對可能的老後孤獨死。 書中有一句如此說:「靜悄求生的一個人,要面對無從盤算的死後……」

 

  這正是現代大都市文明的悲劇。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

更多看透生死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生死教育 #葬禮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