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4-12-17

循生活體驗 教孩子關懷貧窮

  關懷,可能是大都會家長需要給子女的最重要禮物,但關懷需要身教,不可單以說教道明。創立關懷貧窮學校的葉漢浩原是中學老師,多年來鼓勵中學生走入社區體驗基層生活。他以身作則教導一對九歲及五歲的兒子,培育他們學習當一個懂分享、能憐憫的孩子。

 

 信謙(右)文質彬彬,傳恩(左)開朗愛發問,父親Alex(中)兩個兒子都是開心小朋友。

 

  葉漢浩博士(Alex)是關懷貧窮學校創校校長,現擔任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他原是中學經濟科的資深老師。「影響我最深是在粉嶺救恩中學任教的六年,因當年嘗試作課堂改革,讓學生以備課替代部分聽課,令他們感到自己有參與,學習成果很高,有近百間學校來取經。」

 

不出惡招教兒

 

他們在緬甸跟當地孩子種田。

 

  他九歲的大仔信謙是名快樂兒、文質彬彬,五歲細仔傳恩開朗又愛發問。「我和太太育兒理念一致,都是想孩子開心。而我也有惡的一面,但教仔不必常常發惡,否則會令他們思想麻痹,只要告訴他們底線,便自然不會過界。自小我爸爸不用給我看真藤條,只告訴我們有一條放在天花板上,他一指上去便很有警誡性。」他笑言一對兒子很乖,故他少出惡招。「最惡是出兩隻手指打手板,他們已知大件事。我是老師,小朋友偶然的錯失不用放大,他們不是故意,只是大懵。」

 

  Alex太太是教育心理學家,他謂太太在教育體制下工作,跟功課比他緊張。「她會明白製作學習檔案要放甚麼內容才符合玩法,我會偏向強調小朋友在德性和感性上的故事,這樣更能代表他們本人的氣質和能力。」

 

難忘探訪經歷

 

兩兄弟(右一、二)常跟母親(中)四出探訪。

 

  信謙四歲那年聖誕,爸爸帶他探訪劏房朋友,請他拿自己的玩具送人,他哭著拿了車仔去探訪。「結果別人玩他的玩具,也拿玩具與他分享。教他學習關懷不可以逼,我會導引他。他很年幼已愛站在弱勢同學立場去幫朋友,令我很欣慰。」

 

  夫婦倆現時資助緬甸一間孤兒院,早前一家人首次到當地探訪小朋友,信謙為此製作了一本紀念冊,寫下經歷。「孤兒院創辦人的爸爸是政府前高官,女兒有兩個大學學位,她卻天天在鄉間為同胞付出,不計回報,曾說沒有感到自己了不起,是應該做的事,那是父母身教的結果,在她身上我學到很多。」

 

  四天行程,信謙選擇與小朋友同住,父子倆很記得當地沒有浴室,男女孩圍住毛巾遮擋上身,在戶外淋水。「他們很少吃肉,卻給我們預備肉,人人為我們搧走蒼蠅,那刻很想拒絕。一輪反思後我跟兒子說:原來接受別人好意也要學習。」

 

跳出框架看窮人

 

  當年開設另類教育的關懷貧窮學校,為高中生設計一年制課程,有不少人問葉漢浩:關懷、憐憫要學習嗎?學校不是有教嗎?「我也是開了貧窮學校後才慢慢體會窮人處境。我們為同學開理論課,認識本港貧窮問題,然後帶他們到社區拾紙皮去賣。曾叫中學生猜一車紙皮賣到多少錢,他們猜20元,其實辛苦半天只得兩元。同學身體力行聞過臭味,便會有所體會。」

 

  他謂自己對窮人的認識也很膚淺,到目睹真相才有能力反思。「以往從數字及理論層面出發,我曾給錢一位在青衣拾荒姓梁的婆婆,婆婆告訴我:她夠用。原來我一點也不認識她,她令我學習何謂知足。早前我們一家人出外吃飯,旁邊有一對戀人吃剩很多,一位婆婆等待我們快點離開,好讓她能有尊嚴地享用別人吃剩的盛宴。她那灼熱神色至今難忘,我們處在飽足,別人在飢餓。這些反差影像,是點滴在心頭,影響我的價值觀和與窮人的相處。」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

更多親子專題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