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05-13

拒信孩子不會進步 無間訓練育自閉兒

  從來都說母親的角色十分重要,特別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時,媽媽更顯重要。兩位兒子均確診為自閉症的媽媽,不相信評估報告的判語,積極給予訓練,結果孩子能讀大學,亦能上班工作。兩位母親現在都當上了義工,以過來人身份傳遞育兒的不二法則。

 

 

六歲的Joyce做大肌肉訓練,每一動作都要重複很多次才有進步,媽媽朱海燕(左)說零至六歲是訓練黃金期,不要放棄。

 

  看著六歲確診為發展遲緩的Joyce做著拋豆袋、平衡木等訓練時,蕭太既熟悉又感慨地說:「這些我都好熟悉。」她的兩名兒子今年已分別25歲及22歲,兩人都患有自閉症。不過,大兒子現在於協康會當兼職辦公室助理,對工作熱誠,能獨立坐車上班及下班,中午能出外購買午餐,有不俗的自理能力。

 

專家判語幾近絕望

 

蕭太看到兒子們今日成就已感成功,當年一步一步的訓練,雖然累但十分值得。

 

  能有這樣的表現,蕭太說得來一點不容易。當年從加拿大回流返港,兩名兒子分別確診患有自閉症,每次帶大兒子去做評估時,專家都說:「他以後都是這樣的了,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專家的判語猶如一道皇令,正在宣判兒子的未來。然而,冷靜下來後,她沒有放棄,還辭掉工作積極給予大兒子各式的治療,治療當中仔細記下步驟,然後在家做相同的教材,再加以訓練。「拋豆袋、舉重等訓練我都很熟悉,但要長年累月去做。」她語重心長地說。

 

請影子人調節教法

 

家長壓力很大,多分享便有力量教下去。

 

  訓練兒子的當年,她有機會獲得政府的資助,聘請一位「影子人」,每天無聲地跟在大兒子的背後,看他的一舉一動,然後向她報告,好讓她能理解孩子在街上的情況,並調節教導的方法。有了第三者客觀的觀察,蕭太看得更真實:「他在街上會胡亂送錢給乞丐,然後我就會找機會教導他。」她發現,如此對症下藥式的教導雖然累,但效果十分好。兒子有一次原本要坐巴士,但因為趕時間他自行決定坐地鐵,「自閉症兒童都十分固執,要改變並不容易,但她看到兒子卻能因應情況改坐港鐵,他開始懂得應變了。」

 

  小兒子雖然也有自閉症,但情況卻兩樣,記性比哥哥好,求知慾強,故能適應香港的教育程度,順利進入一所藝術大學就讀,繪畫天份獲得認同。說起兩名兒子,即使「應付」了自閉症已20多年,她還是會邊說邊落淚,又戲劇性地說:「我其實要開心才對,因為他們的確做得不錯。」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她深信媽媽不能放棄,「專家評估不要盡信,只要不斷訓練一定能夠改善。」

 

當義工灌輸正面態度

 

特殊兒童最需要的是媽媽不厭其煩地重複訓練,有耐性便終會進步。

 

  現在看到六歲的Joyce能說句子,能攀爬,開朗愛笑,媽媽朱海燕感到生命重新得力。當年,女兒一歲時確診患有語言及肌肉發展遲緩時,她感到十分無助,「進幼兒園又被校長勸退學。」女兒不懂表達只管哭,丈夫教導不配合,她感到壓力很大。過程中,她明白到自己先要慢下來,逐點逐點教導,女兒就能做得到,「我會把指令拆件,例如想叫她進廚房拿一隻碗,我會先叫她進廚房,做到後便指示走到電飯煲旁,看到碗後便拿起一隻。」現在,她當上協康會同心家長會的副主席,積極以過來人身份與同路人分享教養特殊兒童的需要,「家長的壓力很大,容易發洩於孩子身上,彼此分享後便有力量教導下去。」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更多親子專題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