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5
佔中講座和大家還說英語嗎?
上星期出席了兩個用英語的談「佔中」講座,一個英語對白是早安排好,另一個成為明珠國際台是有心逼出來的。事後心中有點納悶,更有個問題:一個不願說英語的國際城市,到底還能掛國際這品牌多久?
出席公民黨英語組群講座,與20多人討論「佔中」,大部分是外籍人士。他們都是香港人,政見如何也好,這是影響大家的大問題,不懂廣東話,不可能當他們不存在。講座舉行後才發覺當中反對「佔中」的比例也不少。
另一個是港大St John Hall的高桌晚餐,一向是用英語演講的,他們連餐前誦經也用拉丁文,可見傳統一斑。餐會前主事人表示,用中用英自選,因為有人想照顧學生,覺得他們用廣東話才傳神。和我同場討論的有戴耀廷及楊森,兩人都是港大教授。
開始時,前駐中國記者的主持用廣東話。我回應會跟隨St John傳統,全用英語。反正在座港大學生誰不懂英語?加上有外籍人士及交換生在席,照顧一下人家,我們不是兩文三語城市嗎?我更說希望學生都用英語,因為廣東話推廣「佔中」活動在港大哪會少?反而用英語操練一下,將來在海外向外國朋友解釋時才能流利。雖然戴先生還是先中後英,但看到拖得太長,後來也全用英語。楊森也是全英對白。連普通話比英語強得多的主持也被迫跟隨大隊。
到問答時間,有趣的是,所有本地學生沒有一個用英語發問!20多個發問者幾乎都是男生,我只能想像他們的英文程度不可能差,但不願用時,誰能令他們做?唯一用英語發問的是內地學生。完畢後,有外地來的交換生和我談話和多謝我為「幫港」出聲。
究竟大家不願用英語的理由是甚麼?自覺說得不好?說得不好多說就會變好,這是語言運用的定律。內地學生就是好例子!怪不得教大學的朋友不停說內地學生把港生比下去了!還是有另一理由?是否青年人的「本土」心比「國際」心強,對著一些叫他們多用英語的人,回應是我只想用廣東話,甚至心中多加一句「吹咩」?
香港過往及目前的強項和地位,是現在工作的一代人及其父母打拼得來。以後的弱變強或強變弱,始終要交給現在的年輕人。香港將來如何不是只看他們能力,而是他們的心態。這是否代表我非常悲觀?也許不是。因為當日在座超過200多學生,包括一半是女生,大家只是靜靜地坐著聽,沒有發言。既然我們是Silent Majority For Hong Kong,怎能不寄望於我們的silent majority呢?
轉載自晴報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