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7
李光耀是真正的經濟學家
李光耀逝世,蓋棺論定,世人對他徹頭徹尾的務實主義,讚譽還是遠多於貶抑。從電視所見,新加坡人民對他緬懷之情,記憶所及,只有1976年周恩來與毛澤東離世時可相比擬。年輕人若不知道,找年紀大一些的一問可知。
李光耀所推行的務實主義,令獅城50年間成為亞洲富裕國家。
我是十分佩服李光耀的,1998年他在港接受了一個文學團體頒發的傑出華人金龍獎,不知何故,我同年也獲頒此獎,敬陪末座,與有榮焉,但當然他貢獻之大,不是我輩可比擬。李顯龍說得對,李光耀便是新加坡,要客觀評價他,必須研判他在新加坡建立的功業。
50年間實質GDP擴充38倍
新加坡的經濟的確有亮麗成績。從1965年至去年,當地實質GDP擴充了38倍,去年的人均GDP比起香港,用官方匯率計算,高出了41.6%,用購買力平價計算,則只高出18.4%。不過,港人也不用就此便認低威,我們也要搞清新加坡付出了甚麼代價才達此成績。
李光耀經濟政策的第一特點,便是通過中央公積金等手段推高儲蓄率。
去年新加坡的國民總儲蓄佔GDP的48.2%,在世界上與中國是叮噹馬頭。如此高儲蓄意味著資本積累可以十分迅速,日子有功,人民可變得十分富裕,經濟水平也可被有力推高,但高儲蓄也等同人民沒有多少錢可用作消費。2014年新加坡人民收入雖比香港高,但人均私人消費只有20,684美元,比香港的26,281美元低了21.3%,兩地人民生活水平誰好誰壞,見仁見智。
不過,有一點卻是明顯的,新加坡90.3%的人口住在自置物業,而且樓價比港低得多,其成功之處,是過去幾十年來,該地用在建築房屋的投資按人均計算,幾乎是香港的兩倍。
反觀香港,建成的樓宇總樓面面積,人均計算遠低於新加坡,缺乏供應才是香港樓價高的原因。
過度補貼新興產業 揠苗助長
新加坡與港的工業政策亦頗有不同。李光耀一直強行推動產業升級,政府補貼某些它認為有領先意義的新興或高科技工業,但在頗長的時期內,這些行業過於超前,政策變成揠苗助長,不少經濟學研究便發現,新加坡生產效率的進步十分緩慢,連香港也比不上。
重視教育 積極吸納海外人才
不過,李光耀並非省油燈,他極重視教育,在他的認可下,近年新加坡在海外大規模招攬人才,對內地學生尤其積極吸納,並鼓勵他們留在當地工作。此等主動出擊的積極人才政策,倒過來又逐漸使到它本來可能過於超前的高科技工業政策得到較堅實基礎。當然,它的人才政策也是它能成為金融中心的重要原因。
李光耀用鐵腕治國是人所共知之事。有位前港府極高層人士告訴我,李曾半開玩笑的建議他,要把香港的媒體全部國有化,否則他將後悔莫及。在新加坡,誰要批評他,大有機會被送上法庭,而且必輸無疑。政府的有形之手隨處可見,香口膠被禁吃;政府相信「優生」,有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的男女早日結婚生子,政府要管到家裏來。但我們卻不能簡單的說新加坡沒有民主自由。
李光耀在60年代時深受敵對政黨的威脅,但他知道大多數人民支持中間穩定路線,所以設立強制性選舉投票制度,人人皆要投票,你能說他不民主?既然大多數人民都支持他,亦必要出來投票,他的認受性便十分強,足以擊退反對他的政敵。
信奉自由市場 亦運用有形之手
李光耀相信自由市場,在這方面的國際排名,新加坡一直頗為領先。但他的「自由」市場也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強加的,他對外資有不少補貼,致使外國人的投資回報率高於本地人的回報率。新加坡自己不缺資金,甚至資金過多,他這樣做,無非是要把國際投資者變成新加坡的持份者,以後便不得不乖乖的在國際事務上保障新加坡的安全與利益。
經濟學的定義是在於研究在真實世界的各種制約局限中如何尋出最優的方案。若不理會新加坡所要面對的嚴酷環境與生存條件,李光耀的政策實有不少缺失。
但李光耀對烏托邦只會嗤之以鼻,他完全明白實際的制約一定不能忽視,並在此基礎上尋求做得最好。在此意義上,他也是位傑出經濟學家,與香港的政客不可同日而語。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