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3
香港為何會產生年輕暴徒?
3個多月的動亂,使我們看到,香港人口中的1%左右,行為可以十分乖張,他們不是和平的示威者,而是和暴徒站在同一陣綫,甚至自己會積極參與暴動的人,他們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香港年輕人有近百萬,這些人也只是年輕人中的一小部分。這些帶有強烈反社會傾向的性格是怎樣形成的?
有一種說法是他們從小便接受著被人加入了敵視政府及仇中原素的教育,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朋友中有些有心人為了查明通識教育及幼兒教育的內容有沒有問題,一口氣買了大量課本拿來研究,我看了一些,不少地方的確很不妥當,隨時誤人子弟。個別的幼兒讀物甚至在培植仇恨,家長不能不注意。但學校用書雖有偏頗誤導,總也不至於會教人反社會、到處破壞公物、禁錮毆打遊客,及鼓吹玉石俱焚攬炒!此種思想從哪裏來?除了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外,總還有些東西是我們漏掉的。
父母自小灌輸與眾不同
前兩個月,朋友圈中流傳著一位美國作者與名咀西納(Simon Sinek)有關千禧世代年輕人品格與世界觀是如何形成的演說,我看後不少地方都有同感,他說的雖是美國人,但與香港有很高的共性,值得我們參考思索。
西納對美國千禧世代年輕人的評價並不客氣,他認為這些人懶惰、做事專注力不足、沒有耐性、自我中心、自戀、自以為是,最糟糕的是認為自己天生擁有一大堆權益(Entitlements),社會欠了他們,但卻沒有回答自己對社會有甚麼貢獻、為何別人要供奉他們。西納的描述,我們在香港感同身受,在未有徵求你我同意前,有些人卻自稱代表港人,我們能不認為他們自以為是?自己參與暴動,卻自覺高於法律,政府不可起訴他們,這不是病態自戀是甚麼?他們自稱要雙普選,幾年前不接受平衡各方利益的「袋住先」方案,終於使民主進程停頓,有耐性的人是不會堅持一步到位、終致一事無成的。
但西納卻不認為上述年輕人的缺陷是他們的錯,而是美國的家庭教育出了大問題。甚麼問題?美國及香港不少中產的父母,有些流行做法,表面上是鼓勵兒童,但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他們老是誇張地讚美子女,讓子女從小到大都相信自己與眾不同,是特別棒的,就算做了錯事,一樣有所獎勵。其次是告訴子女,只要肯夢想,終會成功。此種教育對一些極聰慧的孩子,不能說沒用,有時他們的想像力及創意會因此被激發出來,但對絕大多數的孩子而言,這只是一種騙局,到青少年期間,他們接觸實際世界多了,會迅速發現自己並不那麼特別,很多事比不上別人,自己想要的,十之八九不會得到。他們心理會有很大壓力,甚至容易抑鬱。
沉迷網絡世界圍爐取暖
有些年輕人或有能力調整到世界觀,重拾積極性與自信,成為人生贏家。但也有些人欠缺智慧,在挫折中變為反社會,生活上成為宅男宅女,不屑生產。不少人沉迷於網絡世界,得到別人的Like便大喜過望,被Unlike則如天塌下來。西納相信這是因為他們一見到Like,身體內便有多巴胺(Dopamine)分泌出來,感到快樂,效果與吸了毒、喝了酒差不多,會上癮,更離不開網上群組的肯定。雖然這種朋友關係淺薄短暫,但其圍爐取暖的效果,可使他們更排拒外間的意見,愈變愈激,這些我們已經看到。我問過小兒西納此說有沒有根據,他是神經科學的專家,答曰︰「不算無根據,但多巴胺這分子在人類神經系統中的作用複雜得多。」
西納也十分重視年輕人沒有耐性的問題,年輕人自以為自己一套正確,而且要一步到位,這與真實世界必起衝突。我相信不少年輕人心中已知他們的運動最終還是會失敗,而且不少人要負起刑責,此種不懂面對失敗的不安,會驅使他們走更極端路綫。事已至此,很難解救,也許讓他們真正負點責任,坐幾年牢,不算甚麼,思索一下人生,想通了,行為良好,便早點放人,社會再接納他們。這對他們的人生,可能更好。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