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2-09-16

英女王與殖民主義

  英女王逝世,香港的戀殖人士如喪考妣,心情複雜。我對這位女王並無惡感,亦不覺其討厭,畢竟她是大英王朝及其殖民地的門面,有如掛在牆上的月曆女郎,外觀總會使人順眼。我對以侵略別國為志向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一向反感,偏偏英國卻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帝國主義的源頭,當今整個世界190多個國家中,只有22個未曾被英國侵略過,在我至今的整個人生中,女王既然是這個王朝的象徵,我實在不可能對她有任何緬懷之念。不過,她在位期間,英國國力迅速衰落,英國雖間有惡劣行徑,例如無根無據便侵略伊拉克,導致生靈塗炭,但英國尚無實力當上首惡,英女王更無權力,所以若把她等同有如日皇裕仁般的戰犯,便不公平。

 

  分析任何國家或歷史人物,我們應一分為二,看清其輝煌與衰敗、善良與邪惡、美麗與醜陋,否則便易偏頗。伊利沙伯二世繼位之時,英國早已失去世界一哥的地位。女王繼位前21歲時的公開演說便表明會以服務英聯邦為其職志,但英聯邦本身正是殖民地歷史的餘暉,由此可知,她對已逝去的大英帝國的眷戀,剪不斷理還亂。但歷史的潮流終不是她阻擋得了,看看數據便知。據IMF對2022年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的估算,中國世界第1,美國第2,印度第3,日本第4,德國第5,俄國第6,印尼第7,英國第8,她竟被昔日的殖民地印度拋開,連印尼也追不及。就算用人均GDP(也是用購買力平價計),英國只排26,反觀香港,排名夾於排第9與第10的國家之間,又是大幅拋離英國。

 

(iStock)

 

印度受英殖民傷害最深

 

  殖民地的作用本便是用來吸納別人的資源為己所用,二次大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失去殖民地的供奉,自然好景不常。若論明白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之害,中國人民與港人中懂得歷史的一群,自然深有體會。英國人為了要得到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但又沒有白銀付帳,竟甘作毒販,把在她殖民地印度種植的鴉片強行賣給中國,中國不肯買,英國便打了兩次鴉片戰爭,第一次搶走了香港,第二次後來還火燒圓明園,燒了三天三夜,珍寶不是被掠走(大英博物館儼然是賊贓館,訴說著帝國主義的猙獰)便是被毀掉。正直的人對此等惡行焉能無動於衷?雖從未聽過英女王對殖民地有所反省,但她尚算家山有福,家中出了個知道為英殖民行徑感到愧疚的孫兒哈利與孫媳婦梅根,保存了王室的一脈正氣。

 

  若論受害最深的應該是印度。18世紀中葉以前,印度仍有自己的皇帝,不算英國的殖民地。據經濟史大師麥迪遜(Angus Maddison)的估算,1700年時印度GDP是世界GDP的27%,但到了1947年獨立時卻只是3%。此種停滯並非無因,印度學者Tharoor著有一書《不光榮的帝國︰英國對印度幹了些甚麼》,詳列出種種苛捐重稅,農業稅是當時世界最高的稅率,稅收除了流回英國外,主要用來支付英國的海外軍費。一些貿易數據顯示,每年有8%的GDP被轉移到英國本土去。在19世紀末,印度是英國收入最大的來源。經濟以外,英國常會徵召印度壯丁到處打仗,侵略其他國家。在工業上,英國卻刻意打壓印度的紡織業及造船航運業。Tharoor寫此書的目的是要打開向英國索償之路,應賠償多少?以今天的物價算,起碼是英國一年的GDP,但英國肯定不會賠。

 

  那麼,殖民時期留下來的東西,有無值得珍惜的部分?大約20年前麻省理工幾位經濟學家研究過歷史上幾百個殖民地歷史後,發現殖民者有兩策略︰假如殖民地不宜久居,死亡率高,殖民者便會以掠奪資源為目的,不會建立長治久安的制度。但若地理優越,殖民者要長期利用,便會引進一些當時尚算是現代化的管理制度,香港被英國人視為轉口港,應屬後者。

 

港公僕制度僵化須改革

 

  客觀而言,英國人引入的法制,在英佔時期常有偏袒英國人及權貴,但尚有某程度的公正性;自由市場及資金自由流動都是香港要保留的寶貴遺產;百多年來沒有民主,在離開前幾年才引入某些民主選舉,匆匆忙忙,恐怕是別有用心。公務員制度有其優點,但公務員重程序不重實效的制度已不合時宜,需要改革。我觀察香港多年後得到的結論是,在制度上,英國人留下的,並非如有些人所吹的功效神奇,但應保留的還是很多。世界在進步,英國自己也在面對著巨大的危機,英國制度用得太多,並非妙事。制度改革應是不斷進行的。

 

  最值得珍惜的,倒應是科技及文化上的成果。英國王朝出過牛頓及麥士維,前者的牛頓力學,後者的麥士維方程,都是與相對論同一檔次的科學基礎,這是英國對人類的巨大貢獻。英國不大可能賠償過去對佔領地的傷害,我們從其科技文明中吸收一些積極因素,倒可稍彌補損失。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講講常見年輕人理財問題!想「人有我有」?認可理財社工分享理財觀念小秘訣!► 即睇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英女王 #殖民地 #印度 #英國 #公務員 #殖民主義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