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8
韓國醫界工潮與社會利益分配頑症
韓國總統尹錫悅執政以來,一直與各行各業的工會「打擂台」,從碼頭貨車司機、地鐵職工,一直鬥到大型電子業。在連場擂台賽中,工會通過癱瘓交通運輸等手段來爭取加薪或改善工作待遇;尹錫悅則反過來利用罷工對公眾造成的不便,凝聚民意壓力來迫使工會就範。
尹錫悅政府強硬反制醫生界別的罷工行動(美聯社)
但這回,尹錫悅遇到了一群超級強勁的挑戰者,就是「醫者仁心」的白衣天使們。他們既不要求加薪,也不要求改善工作環境,而是要求政府收回醫學院擴大招生的決定,實行「我地自己搞掂,唔使你理」。實習醫生更是群情激憤,自上周二(20日)發起大罷工後,他們衝鋒在前,在罷工首周有上萬人辭職,其中九千多人扔下病人即時離崗。
專業要求「寡」 社會要求「均」
各個行業此起彼落的罷工潮,一晃眼很容易被理解成韓國經濟表現疲弱,所造成的勞資關係或社會矛盾尖銳化。但白衣天使工潮的出現,顯然與其他行業的罷工又別具一層含意 -- 醫生在韓國是精英階層的「天花板」,他們不需要像貨車司機那樣爭取加薪,所有的慷慨激昂都是為了維持「天花板」的高度。
從更遠的角度來看,比較上世紀八十年代,韓國學運和工潮幾乎天天都在新聞中出現。那時的韓國經濟遠較今天落後,但示威者的訴求並不是出於經濟因素,而是反對軍人獨裁,主張朝鮮半島和平統一等宏觀政治理念。反觀今時今日,韓國政府認為自身經濟實力已經足以爭當G8之際,工潮卻反過來更為聚焦行業內利益,即使是當前朝韓關係重趨緊張,工會對半島統一等訴求也顯得冷感。
換言之,經濟疲弱並不是引發罷工潮的唯一因素。相較於八十年代,今日韓國工潮在很大程度上亦反映了經濟發達社會的一場利益分配危機。醫生工潮就是一個尤其明顯的例子,在社會各階層逾趨追求獲取醫療資源的「均」時,醫學界卻希望維持專業行頭的「寡」。
當政府開始以行政手段,強行擴大醫學院招生名額,以滿足公眾對醫療資源「均」的需求時,「寡」的專業利益被侵犯,矛盾即被激化。在表面上看,既然擴招醫科生符合公眾獲得更多醫療服務的社會利益,政府理應很容易驅駕民意支持,但在現實中,醫科實習生罷工和辭職也確實成了尹錫悅政府的燙手山芋。
韓國各行業罷工潮此起彼伏(美聯社)
政府鬥不過醫生?醫生鬥不過國民?
其一、從短期影響來看,醫生離崗會導致醫療體系崩潰,雖然醫生背棄病人理虧在先,但若公眾認為政府出手過度強硬而需為事態負責,則尹錫悅本已低迷的民意支持率將再受打擊;其二、從長期影響來看,醫學院培養出一名醫生需花費大量資源及長達十年時間,他們的離職將造成醫生人力資源供應的斷層,給醫療體系帶來結構性影響。
對於尹錫悅來說,這也許還不是最致命的因素。學而優則醫,韓國人口5000萬,一年只招3000名醫科生。通過考試制度踏上醫學院的康莊大道,是韓國社會階級流動的「頂層樣板」,可謂牽一髲動全身。尹錫悅強行擴招,雖然只是增加兩千多個名額,但卻可能撬動整個精英體制的穩定。是以在實習醫生罷工後,一些醫學界大佬也很硬氣地發話說:「政府鬥不過醫生。」
這句話激起了尹錫悅的倔脾氣,回擊稱:「醫生鬥不過國民」,並發出最後通牒,勒令眾醫生辭職也好、離崗也好,只要在本周四(29日)返回崗位就既往不究。他同時調動全國各地檢察廳與警察成立專案組,隨時追究醫界罷工行為引發的後果。若醫生們仍然頑抗到底,就可能面對吊銷牌照、解僱、甚至追究刑責等嚴重後果。
尹錫悅以強硬手段處理國內外事務(資料圖片)
社會利益分配問題成國家頑症
於是,作為韓國精英體制天之驕子的醫生,現在卻與政府的司法與警察體制展開了正面對峙,而公眾輿論其實也並非一面倒支持對醫生下重手,指出這些實習生辛辛苦苦考上醫學院,盼到畢業才驚覺遊戲規則改變了,換了誰也會感到憤怒。說到底,如果醫生得不到豐厚的回報,還有誰願意忍受十年寒窗苦?
輿論的分歧也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特質,就是涉及到社會利益分配的問題,不同政治理念的群體往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說服不了誰,慢慢變成頑症。這不僅是韓國的問題:在美國,1比99的貧富懸殊問題,已經隨著拜登政府上台後的大規模放水政策而淪為無解;在中國,房地產、金融圈精英階層應該有多大的經濟政策發言權,也不斷引起辯論。
就此角度而言,各國未來發展空間有多大,除了看工業產值等數據外,也許還要看各國的政治體制能否有效解決「寡」與「均」的社會利益分配難題。
【你點睇?】美國總統大選在即,你認為誰將最終當選?►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