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結構性問題】疫後零售業未必能「回到過去」!學者:宜發展跨境網購
本港9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60.6億元,較去年同期下跌12.9%,已連跌20個月。究竟,香港零售消費何時見底回升?
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已連跌20個月,有學者相信,明年遊客回流會現曙光。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與中文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均相信,假若香港不出現第四波疫情爆發,香港零售消費明年初有望谷底回升。不過,很難再回復過往的「盛況」。
自2019年2月開始,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已現跌幅,由同年1月480億元跌至2月的406億元,而按年跌幅達10.2%。至2020年的2及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按年跌幅分別高達44%及42.1%,總銷貨價值分別為227億元及229億元。至今年4月開始,總銷貨價值較為反覆,到9月上升至260.6億元,但其總銷貨價值指數按年仍錄得跌幅。
中港一旦通關 有利消費增加
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本土消費難填補遊客的消費差額。
事實上,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指數,於2015年期間曾下跌,至2017年回升,至去年初又再現跌幅。莊太量相信,遊客對零售業銷售的貢獻毋庸置疑,通關後必有助零售業:「現時已經最差,難以再差。」然而,要回復如2018年的年旅客人次逾6,000萬,短期內不太可能。「遊客消費佔零售消費約4成,本地客消費亦無法取代遊客的消費;且零售要將貨賣出去才能賺錢,若只有本地客,難賺大錢。」
李兆波亦指出,近月香港基本上是零遊客,零售業的銷售清楚顯示香港人的消費,估計遊客的貢獻逾百億港元,本土消費很難補充。他指聖誕節是傳統旺季,預計消費會上升,到時可更清楚港人的購買力。他相信「關口不會一世不開」,中港一旦通關,必定有利消費回升。「總會買點奶粉、化妝品,有助零售業。」
中大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相信,零售業要改變其銷售方式及渠道,不能再「食老本」。
但值得注意的是,莊太量及李兆波均指出,香港零售業早已出現結構性問題,就算疫情過去,全面通關,零售業未必能以同樣的銷售方式及渠道,令銷售額「回到過去」。
遊客鍾情的奶粉、化妝品、奢侈品都不是香港製造,香港儼如一個中間人,只是賺取買賣之間的差價。李兆波稱,現時內地人已頗懂得透過代購、海淘等方式到世界各地購物,該些渠道的產品售價與香港零售價愈來愈接近。中國遊客亦愈來愈喜愛走向世界,親身到日、韓、歐美等地買化妝品及奢侈品,省下的錢可能已夠買機票。「疫情過後,全世界也會搶遊客,到時旅遊成本可能更低。」
故此,中長期而言,若零售業沿用過去的銷售模式,吸引力已難復再。「可以說,以前只是好彩,但不會長久。」
疫情期間,網購銷售上升,長遠而言可否助零售品牌殺出一條血路?莊太量認為,就算是網銷,零售業仍離不開「代賣」的角色,消費者也可以到品牌的官網選購。他相信,只有很多產品供選擇的大型平台,才較有競爭力,同時亦要做好物流和支付管理,否則長遠很難成功。「若香港能發展跨境電商平台,無時間地域限制吸引客人,可能較有競爭力,但這不能靠一、兩家企業,或需要政府牽頭。」
李兆波相信,網銷會繼續發展,但品牌需要投入較多投資,並且視乎產品總類,如珠寶商開始進行網銷,但售價較高的仍需要經實體店銷售,皆因買奢侈品時,消費者總希望享受購物時的體驗,要有「威」的感覺。
事實上,奢侈品的跌幅比整體零售更甚,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銷貨價值由去年1月的84.27億元,到今年9月下跌至27.35億元。莊太量認為奢侈品牌可藉網絡吸引客戶,在其下單後可派專門團隊將產品送上門或送至酒店,排場十足以保持「優越感」。
港產小店 或有更多發展機會
過去幾年,香港製造、本土品牌的受歡迎程度上升,長遠而言是否有助香港零售業?莊太量認為,本土品牌多為食品,較難運得太遠,口味也未必適合其他市場,長遠對銷貨值未必有很大貢獻。
李兆波相信,零售店及商場租金或會下降,80、90年代的小店或能再現。不少本地工藝店、小店現時只能在工廈、市集亮相,未來或有機會再進駐商場。「商場也可能重新安排店舖類型的比例,增加吸引力及租金收入。」
香港零售業自2003年出現內地自由行後,風光了十多年。但莊太量及李兆波均指出,從本地生產總值(GDP)的角度來看,以「中間人」角色為主的零售業的貢獻不高,貿易及物流、金融服務才是最大的佔比,就算與零售相關的旅遊業,也只佔香港GDP的幾個百分比。莊大量以紅酒貿易來說,香港是重要的葡萄酒貿易地,但零售佔比並不高。
Source: 香港經濟日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