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4-02-08

埋年:「千」載不變

  日前那場足球表演賽被球迷譏為「香港最大的詐騙案」,其實它遠不及近期上映的一齣電影而再被人熱議的「佳寧案」。


  佳寧集團於1983年10月正式清盤,恒大(03333)近日也被高院頒令清盤,逾40年過去,這類財金「千」門奇案導致哀鴻遍野,投資者似乎並未汲取教訓,全因有個心理始終如一。

 

  陳松青自1977年成立佳寧之後,於1979年,以每股6元,收購當時每股1.5元的美漢企業,出手奇高;翌年借殼成功,並易名為「佳寧置業」後,旋即以約10億元購入金門大廈(即位於金鐘的美國銀行中心前身),但9個月後,佳寧卻宣布作價16.8億元,把大廈售予「百寧順」,帳面賺了近7億元!1980年11月,佳寧股價升至17.9元,僅約1年,股價便相當於其前身美漢股價的11.9倍(表)!從此,陳松青便被人認定有「點石成金」之能。

 

 

佳寧神話幻滅

 

  自1980年起,佳寧開始透過發行新股,以及向銀行借貸,大肆擴張,涉足香港地產發展,包括位於地利根德閣、沙宣道等多項物業,以及3幅位於九龍灣、荃灣及大埔的工業地皮等。據稱,佳寧在全盛時期,還於美國擁有逾800畝的發展區地皮和酒店,以及於加州一個市中心發展項目,投資3.5億美元。

 

  80年代初,97前途問題導致香港地產和股市下跌。1982年,佳寧業務及股價大受打擊之餘(圖),同時被人發現帳目有問題,更被揭發金門大廈售予百寧順的交易根本並未完成,7億盈利純屬子虛烏有,佳寧遂告破產,而陳松青亦被控串謀訛騙馬來西亞國營裕民銀行旗下的「裕民財務」。

 

 

拜金主義作祟

 

  裕民正是之前為佳寧提供了近3億美元,以購入金門大廈的財務公司。不過,佳寧的登記資本額其實只值2元,又沒有其他抵押,難怪當年這宗近3億美元的融資安排,會被廉署形容為「極不尋常」。

 

  為甚麼當年會有這麼多股民受騙,甚至連銀行也中招?全因所有人都有個心理:拜金主義,只會崇拜銀紙;怕富欺貧,只懂看人充闊了的門面,底蘊如何,概不探究。例如佳寧爆煲不久,至90年代初,又來個澳洲首富、前奔達集團主席龐雅倫(Alan Bond),他演繹的也是與陳松青類似的「故事」,同樣被控詐騙罪成而三度鋃鐺入獄。此外,近日使不少投資者陷入困境的恒大,也難免予人有「吹得過大」的印象。

 

  近日有網媒訪問了當年佳寧借殼上市的主要推手詹培忠,這個「金牌莊家」認為,詐騙是信任的另一解釋:如果別人信你,你做得好便成功;對人作出承諾並完成,便不是詐騙。他以「特殊手法」來形容陳松青,更說「蹺唔怕舊,最緊要有人肯受」云云。

 

  投資者傾向「拜金」可理解,但適當時候就要醒醒。盲目迷信於沒有基業、只有財技的「財閥」,對任何投資決定都不利。廉署形容,當年佳寧的財務狀況是「十個茶壺九個蓋」,其實佳寧財政遠差於此。

 

  60至70年代,不少「阿媽」持家都只有「9個蓋」,那純是為了應付家境困難,而刻苦謀生。她們用的不是財技,與佳寧、恒大、奔達之類的企業,可能只以5個蓋去冚10個茶壺的緊絀情況,絕不能相提並論。事實上,有9元資產,借1元周轉十分合理。除非有特殊情況,一般財務借貸上限的要求是只借資產的35%。

 

買股還須務「實」

 

  因此,投資者須留意那些突然冒起的無根「財閥」。假如企業不是有新的突破,例如在科技上,那便要留意,還宜相信那些歷史悠久、有實業背景和基礎的企業較好,例如華為、比亞迪(01211)等。

 

  股海一個大浪冚來,有實業為基礎的企業固然可「瓜」,但相信投資者也較輸得「心甘命抵」。2008年破產的雷曼兄弟,又或今時那些逐漸倚重財技的企業,都是走上佳寧建在浮沙上的老路。

 

  「未買前,先諗賣;未諗賺,先諗蝕」智慧,龍年將仍歷久常新。投資者不要迷信於甚麼「鑽石」手指,須知道王老五才有「鑽石」,但即使被譽為「鑽石王老五」者,也難保不是粒爛鬼玻璃頭。

 

  (「埋年」系列.四之三)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

更多缸邊隨筆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佳寧案 #詐騙 #理財智慧 #缸邊隨筆 #陳松青 #裕民財務 #詹培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