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6-01-06

Xiconomics 正式登台

   Xiconomics(習近平經濟學)正式登台。如果不知此為何物,請讀人民日報1月4日頭版頭條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一文。對所有打算在股市討生活的投資者,建議仔細讀兩遍。習大大主導中國三年有餘,在經濟政策思維上除了「新常態」概念外,缺少明確系統的闡述,筆者看來此文是他治理中國經濟的政策綱要,將對今後若干年的經濟政策、經濟走勢和經濟轉型帶來深遠的影響。筆者認為至少在三個層次上,北京在經濟管理的思路上出現了重大的改變。

 

  首先,作好長期作戰的準備。文章首次提到短期刺激措施無法帶來經濟V型反彈,中國經濟可能出現L型增長階段。相信文章所提的L型不是指如同日本那樣失去的二十年,而是中國需要一個結構性的調整才能走出U型困境。對中期經濟走勢的表述作出重大調整,意味著北京的政策布局轉向結構性改革。在中國說出L型,需要政治勇氣,更需要改革的決心。通過制度上的突破,為中國經濟的中期發展打下新的基礎,是筆者所見到的Xiconomics的第一個看點。

 

  其次,供應側改革成為突破口。文章強調目前政策是供應側與需求側並舉,但分主次。需求側政策意在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供應端則是突破口,是主攻方向。去產能、去供應、去槓桿,其實都是通縮的,降成本(尤其是減稅)則試圖對沖「三去」的短期負面影響,補短板就力圖建立起適應新時代新需求的供應。文章的主要落墨仍放在結構性調整,放在通過供應側調整建立起一個更高層次的供需關係。

 

  三者,政府打算忍痛發力。文章認為在經濟調整的過程中,短期陣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只要應對得當,陣痛未必很大。這種提法與過去十幾年一切政策受到社會安定的掣肘有明顯的不同。「後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預示著政策動作幅度加大,以短痛換長好。不搞強刺激,扎實做好結構性轉型。

 

  筆者十分讚賞此文,認為這是打破目前經濟僵局的良方。過去十餘年,經濟政策一直以凱恩斯理論為基礎,作宏觀總量的逆週期運作。凱恩斯經濟學對穩定經濟有其短期效果,但是並不注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生產力的提高。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其增長動力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制度上的突破和生產力的提高。中國經濟走到今天的繁榮,主要歸功於三次制度上的突破(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90年代初的經濟特區和2002年的加入WTO)。時至今日,過去供給側革命所帶來的紅利已經大體消失,中國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推動力。政府年復一年的財政擴張無法產生這種推動力,人民銀行巨額貨幣擴張也無法產生這種推動力,唯有痛下決心推動體制改革,推動經濟轉型,才能重新激起民間投資的積極性,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輝煌。

 

   許多人將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歸為需求不足,其實中國遊客在海外每年消費超過一萬億人民幣。中國遊客從日本搬回馬桶蓋、到韓國做整容,是因為中國還停留在生產鋼鐵水泥的工業化時代,是因為中國自身的供應無法滿足迅速改變的產品需求和品質要求。政府過去的思路是「政府做甚麼菜就喂別人吃甚麼」,而不是「別人想吃甚麼市場就做甚麼」。改變產業結構,消除僵屍企業,消化庫存,建立適合新的消費需要的供應,政府功能轉為輔助,這就是筆者所理解的Xiconomics。通過體制上的突破,提高生產力;通過市場主導的資源配置,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就是筆者所理解的Xiconomics。

 

  供給側改革,容易理解,但是並不容易實行。三中全會推出林林總總的改革大計,有綱要,有細節,還有實施時間表,不過至今真正見到實質性進展的不多。既得利益無言的阻撓是第一個原因。許多政策本身對經濟帶有負面衝擊是第二個原因。筆者認為供給側改革是對症下藥的良方,不過可能需要若干年的時間(甚至一些經濟陣痛)才能見到效果。每隔十來年,中國經濟都會面臨一次瓶頸,接下來都有一次結構性的突破,帶來蟬變,讓生產力上到新的臺階。成敗取決於政治決心,取決於執行力。輪到Xiconomics上場了。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

更多陶冬天下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