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09-09

老外窺視中國狀元的秘密?

 

  近些年,在一系列的國際中學生競賽中,比如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比賽,中國學生總是名列前茅,奪冠更是家常便飯,而其他國家的學生則往往排名靠後。曾有國際評估報告指出,中國上海中學生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均為世界第一,而英國學生的排名則大概在20名開外。

 

  在這樣的背景下,BBC希望一探中式奧秘,於是拍攝了三集紀錄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在片中,BBC邀請了5位中國老師到英國的一所普通中學(Bohunt School),在一個由50名13-14歲的青少年組成的班級代課一個月,用中式教育方法來教授英國學生。4周後,他們將和另外一組由英國老師教導的學生一起參加考試,看看究竟哪一種教學方式更有效。

 

 

  紀錄片的開頭,展示了一群中國學生齊刷刷在操場列隊的場景,與之相配的畫外音是:中國式的教育,以絕對的權威,絕對的紀律和慘無人道的競爭而聞名……這跟英式教育簡直相差巨大。

 

  跟著,英國學生脫下短裙小西裝校服,換成「寬鬆得像降落傘」的中式校服;做從未體驗過的早操;放棄自由時間上晚自習;教室牆壁掛上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中文書法……開始體驗正宗的中式教育。

 

 

  前兩集中,諸如師生僵局、教學衝突、文化碰撞等林林總總的矛盾被極度渲染,部分學生對中國老師的不屑一顧甚至到了無禮至極的地步,但是在第三集中,最頑皮的學生也開始習慣了中式教育;之前對學習毫無興趣的學生在中國數學老師的鼓勵下,找到了學數學的自信;而在最後的考試比拼,中國教師所帶的班級以極大的優勢戰勝其他班級。

 

 

  離別時,學生們依次與老師擁抱、合影,有些還紅了眼眶。更有學生表示「這是目前為止我經歷過的最詭異、但也是最精彩的經歷了,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段經歷。」

 

  整部紀錄片以探究中英教育模式孰勝孰劣為目的,以文化衝突為基調,用測驗結果的事實得出中式教育更有優勢的結論。

 

  但在中英兩國,對這個紀錄片以及它所得出的結論卻有著不一樣的解讀。

 

  「那並不是中國傳統教育,而應該說是傳統教育。」一名英國網友說,自己幾十年前就是這樣學習的,非常有用,「現在我們用的什麼啟發式學習,並沒有先進到哪兒去,卻把傳統教育給摒棄了。」還有英國網友更誇張:「我發現中國老師用的教育方法,和上世紀60年代我在重點中學裡用的教育方法差不多。唯一的不同就是,如果當時我們有像片子裡那樣頑皮孩子的話,老師就會一個黑板擦甩過來,然後把他叫到校長辦公室被打,再圍著操場跑20圈,可不是這樣談談心就能算了的。」

 

  但在中國,卻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反思。有網友說:「中國孩子一開始就在設定的人上人框架裡,削尖自己,往裡鑽,最後淘下來的就是我們所謂的成果,簡直就是流水線上的產品,感覺像封建教育。」還有網友總結到:「中國式教育是四個字就可以深入的解釋出來了——死記硬背,記性不好的孩子註定成績差,但實際來說記性與智商並不正比例的,但在中國記性差的學生都會被這一竿子打下來。」

 

  我在內地傳統教育體制下成長,又在香港接受過偏西方教育的人,對這個紀錄片有著前所未有的好奇心,看過之後我想表達的是,從小學開始,中國學生(包括相當部分的香港學生)一天花在功課上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會超過了一份全職工作,這勢必要犧牲正常的課外活動。中國學生的學業競爭相當嚴苛甚至殘酷,如果像英國學生一樣在課堂上隨便說話打鬧,在課堂下也完全不複習和預習,就無法在嚴苛的學業競爭中勝出,而在東亞地區的教育歷史背景下,無法在學業競爭中勝出的人,就很難佔有優質的社會資源,也很難進入更高的社會階級。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華人社會出現了那麼多的「虎媽」、 「狼爸」,給孩子的愛是tough love。

 

  另外,中式教育流水線的背後灌輸的是相對單一的價值觀,簡單來講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比如:中國小學生在講述自己志向的時候,大多都會說要當科學家,還有要做宇航員的,但沒有人向英國小學生那樣說長大要做自己父親做的職業,比如木匠、電工、水暖工……,但是常識告訴我們,一個軍隊裡,不可能人人都做將軍,而一個人人都想領導他人的團隊,是不能運轉的。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羅湖橋兩邊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