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7-07-18

膝關節痛非必然 先進手術助恢復活動能力

  香港人不僅平均壽命冠絕全球,人口結構亦漸趨老化,致關節退化患者的數字持續增加。而隨著社會對人工關節手術的了解日深,近年愈來愈多患者願意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相關需求甚殷。

 

  一般而言,關節退化情況嚴重,並出現痛楚、變形,而醫生已用盡一切方法治療或紓緩,卻依然對患者無效時,便有需要進行關節置換手術,常見於65歲或以上的患者。據醫管局的最新數字顯示,病人平均輪候時間逾4年,中位數達40至50個月。由於輪候需時,患者須長時間倚靠止痛藥,有機會出現胃痛、胃出血,甚至影響腎臟功能等副作用;患者因退化日漸加劇,降低日常生活及工作活動能力,或會做成缺乏親人照料、傷殘津貼增加等社會問題,情況不容忽視。

 

 

  正所謂「年紀大,機器壞」,當長年累月使用關節,退化可謂在所難免。而從輕微退化至嚴重退化階段,期間患者會接受不同的治療方案,包括服用藥物、注射透明質酸、物理治療等,以紓緩痛症及延緩退化。一旦關節開始嚴重退化,出現痛楚、變形,而經X光檢查後證實情況嚴重,除手術外的一切方法已無助紓緩,並需支架輔助活動時,便適合接受置換關節手術。

 

手術歷史逾百年 成熟可靠

 

  說起做手術,還要是將膝關節換掉,任誰亦會害怕;其實早在百多年前,關節置換的手術便開始出現,故技術相當成熟,大部分患者可正常使用人工關節十五至二十年以上。隨著醫學發展,不僅物料出現變革,手術種類亦日益繁多,更可選擇更換全部或部分關節,以迎合不同患者的需要。

 

  市民對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最為熟悉,雖是一勞永逸,通常患者只須接受一次手術即可,但由於自體關節始終較人工關節來得自然及靈活,故若屬活動量大的較年輕患者(六十歲或以下),僅部分膝關節組件出現退化,病人亦可以考慮只更換部分關節,進行膝關節單髁置換術。人工單髁由半邊股骨假體、脛骨假體及脛骨襯墊三部分組成,術後的住院及康復期較短,並能以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的韌帶、軟骨及骨量,故近年在美國、香港等均漸成趨勢。膝關節單髁置換術的技術雖已十分完善,但患者十年後須再次接受手術的機率達約10%,全關節置換則僅約5%,術前宜衡量箇中利弊,了解個人狀況及生活需要才作出決定。

 

先進儀器輔助 手術更精確

 

  昔日,進行關節置換手術需倚賴肉眼觀察,準確程度有限,而目前在先進儀器的輔助下,已大大提升手術的精確度。近年引入的3D打印模具定位及電腦導航技術,便令骨科受惠。病人可事先透過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重塑關節的立體影像,再以3D打印機倒模,讓醫生按照模型測量要切除的部分,準繩度高逾九成。至於電腦導航技術,則能在手術期間提供病者患處的即時影像,協助醫師進行手術規劃及定位導引,減低誤差。

 

  現時,人工關節採用的物料已十分耐用,例如墊片用上超高分子高度交叉連結聚乙烯製造,耐得起磨蝕,理論上減低了因墊片磨蝕而要翻新置換關節的機會。除了為患者恢復活動能力及紓緩痛楚,醫生亦致力減輕術後的併發症及疼痛,如提供注射或口服止血藥及止痛藥等,令病人減少輸血份量,並縮短留院時間,各方面均大有進步。

 

嚴重患者 仍能重過新生

 

  手術完成後,短期內患者宜做好傷口護理,避免出現併發症或感染,同時進行運動及物理治療,以加快恢復肌肉力量。不過,患者不宜選擇具衝擊性動作如跑步、跳躍等類型的運動,而應選擇太極、游泳、踏單車等,這一類低衝擊性的運動。如患者體型較肥胖,更應進行減重,以減少關節的負荷。至於其他方面則可保持如常,由於已經糾正關節問題,患者毋須特別服用關節保健產品。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句句有骨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關節手術 #銀髮族 #膝痛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