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4-11-19

精彩的場外雙邊會晤「喧賓奪主」

  正在巴西參加20國集團(G20)峰會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18日)上午先後會晤了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和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這是G20峰會主會場之外的兩場重要雙邊會晤。新聞媒體在報道中提到,習近平與施紀賢的會晤是中英兩國領導人自2018年以來的首次會晤。對比中俄兩國領導人一年會晤多次,僅這一句就足以說明中英關係處於甚麼狀態。

 

習近平與施紀賢(右)和阿爾巴尼斯(中),在G20峰會主會場之外進行會晤。(AP)

 

  今後幾天,參加G20峰會的各國領導人還會利用這次機會,在主會場外展開雙邊接觸,這類「場外會晤」有時會「喧賓奪主」,得到傳媒的廣泛報道,熱度超過多邊峰會本身,令辛苦準備了許久的東道主很無奈。但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是報道新聞,愈是有影響力的新聞愈值得大力報道,因此東道主被「冷落」也不應該責怪媒體。

 

「場外會晤」影響超出雙邊範圍

 

  以前我做記者時,曾採訪過多次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那時還沒有 G20這個全球性對話機制),有兩次遇到上述的「喧賓奪主」場面,而這兩次都涉及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與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會晤。

 

  第一次是1993年11月在美國西海岸城市西雅圖,那是APEC的部長級年會首次升格為各經濟體領導人的非正式會晤,而推動這一升格的是克林頓。美方利用東道主的身份將會議升格,主要目的是方便邀請中國領導人參加,簡單來講就是為促成克林頓與江澤民順利會面。

 

  由於這是30年前的事,需要在這裏做一點背景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末,西方國家因「天安門事件」而集體制裁中國,美國政府不能邀請中國領導人訪問美國。但是,中國在鄧小平「南巡」之後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經濟發展迅速,中國的龐大市場令美國一些跨國公司垂涎欲滴,大企業紛紛督促上台不久的克林頓政府盡快改變對華制裁政策,以便他們能進入正在開放中的中國市場,避免輸給其他西方企業。因此,克林頓的顧問們想出這個辦法,名正言順地邀請江澤民參加峰會,北京也做出了積極回應,江澤民與克林頓的會晤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

 

借主辦APEC峰會的機會,克林頓在1993年邀請江澤民到西雅圖會面。(AP)

 

  這場雙邊會晤得到各國媒體的高度關注,這是APEC峰會上的發言和會後宣言無法相比的。克林頓的顧問有頭腦、有創意,在搭建國際對話舞台的同時,還為雙邊外交創造了條件。此後,中美關係開始向好的方向轉變,雙方還開始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的談判。

 

  但發展中美關係的道路崎嶇難行,在1997和1998兩年內實現了中美元首互訪之後,1999年出現了美國軍機炸毀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嚴重事件,兩國關係再度跌入谷底。為緩和緊張的雙邊關係,中美領導人再次利用參加APEC領導人峰會的機會舉行場外雙邊會晤。那年的APEC峰會由新西蘭主辦,我從紐約經洛杉磯飛到新西蘭第一大城市奧克蘭,旅途長達十幾個小時。抵達後與中外同行聯繫,大家關注的焦點都是「江克會」,而不是APEC的宣言。大國領導人之間的會晤不僅對當事國意義重大,甚至對全球事務有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比APEC峰會所涵蓋的多邊貿易開放,更為世人所關注。

 

  在中美峰會之後,暫時停滯的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談判重新恢復,並在年底達成協議,為中國「入世」掃清了最大障礙。中國加入WTO,為中美兩國乃至全世界創造了巨大商機,也促成了中國社會的一些變革。

 

中美領導人重啟溝通,促使中國加入WTO的談判恢復;圖為當時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及美國商務部長戴利。(AP)

 

  採訪這兩次影響中國國運的歷史性「場外會晤」,我的最大收穫是,領導人需要認清大局,創造性地利用一切機會,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爭取最大利益。國際峰會有時未必能真正解決問題,但大國之間的「場外會晤」卻可以改變局勢,甚至造福人類。國際峰會固然是記者採訪的主題,但雙邊會晤才是必須緊盯的核心。會議期間各種議程一項接一項,記者必須分清主次,對於重要的雙邊會晤,一定要爭取到場,因為任何高科技手段也無法替代記者在現場的感受。只有在現場察言觀色,感覺氣氛,才有可能了解雙邊關係的真實「溫度」,才有可能對會晤的結果做出符合實際的報道。

 

「場外會晤」的安排顯示誰掌握主動

 

  「場外會晤」內藏玄機,有時兩國領導人對一些問題談不攏,甚至兩國立場嚴重對立。從雙方外交部門的各自表述中,不容易看清真相。但只要事先認真研究會晤的安排,就不難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然後根據自己的判斷去順藤摸瓜,得出合理的推斷。有時觀察領導人的肢體語言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氣場,對了解這位領導人在國內和國際上的人氣很有幫助。

 

  1997年,APEC峰會在加拿大西岸城市溫哥華舉行,當時人氣高漲的領導人可能要數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而剛剛贏得連任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卻顯得很溫和。在採訪橋本龍太郎與外國領導人的雙邊會晤時見到,他頭髮吹得很高,進出會晤地點時步伐矯健,講話時神氣活現,樣子有點「卡通」,而他又似乎是在享受「指點江山」的樂趣。

 

因為妥貼處理和中美的關係,橋本龍太郎在1997年APEC峰會趾高氣揚。(AP)

 

  橋本龍太郎的自信可能主要來自於「政績」和民意支持度。他在1996年參拜了東京的靖國神社,贏得日本右翼勢力的支持,但同時也受到中國、韓國、澳洲等亞太國家的強烈批評。他隨後努力補救,在次年4月訪問中國,與江澤民主席會晤,並參觀「九一八事變」紀念館等地,成為戰後訪問中國東北地區的第一位日本在任首相。在與中國修補關係的同時,他與克林頓深入交流,讓美國對他放心。帶著國內民調的高支持度和「已經搞定中美兩個大國」的自信,橋本在APEC峰會的會場內外趾高氣揚,十分「吸睛」,引發國際記者的追蹤採訪。

 

  採訪另一次APEC峰會讓我對「場外會晤」積累了更多經驗。2004年APEC峰會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舉行,當時的日本首相是小泉純一郎,中國出席峰會的是國家主席胡錦濤。由於小泉在2001年上任後多次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關係下滑,他這時希望與中國領導人會晤,緩解國內外各界對他的批評和壓力。中國要求他明確表態,保證不再參拜靖國神社,但他一直拒絕。在聖地亞哥APEC會議期間,胡錦濤是否會與小泉見面?這是當時的新聞熱點。我從紐約飛到聖地亞哥之後,迅速聯繫早已熟悉的一位日本報紙駐華盛頓記者,向他打聽日方的最新消息。鑑於中日官方都沒有確認,我們倆隨即決定分頭打探,我負責中方,他負責日方,隨時保持聯繫。

 

  中方到最後階段才與日方確認,為了兩國關係的長遠利益,同意安排兩國領導人的「場外會晤」。這樣做一是向外界發出訊號,顯示中方掌握主動權,二是避免小泉「炫耀成果」,在會晤之前製造輿論。在領導人會晤後,兩國外交部發言人分別會見記者,對於小泉是否明確保證日後不再參拜靖國神社,雙方給出了不同的信息。兩場吹風會,日方在前,中方在後。由於從日本同事那裏了解到日方的口徑(小泉未做保證),於是我寫稿時心中有數。事實證明,小泉是鐵了心要繼續參拜,因為他並不在乎這樣做對中日關係帶來的傷害。翻查資料,中日領導人在聖地亞哥會晤之後,小泉在2005年10月17日和2006年8月15日兩度參拜靖國神社。

 

在2004年APEC峰會,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小泉純一郎(前左二)只進行「場外會晤」。(AP)

 

  有很多國家參與的國際峰會往往只能讓參與者各自表述立場,很難形成共識,因為各國的歷史文化有別,所處的環境不同,面臨的困難也不一樣。無論是經貿議題還是氣候變化議題,或者是其他議題,為了讓大家都能接受,會議宣言只能領域寬泛,措辭籠統,缺乏可操作性,或者只說應該怎樣去做,但不提由誰出資。而會場外的雙邊會晤,則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有效外交途徑,一線記者必須高度重視,提前做好各種準備。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威少看世界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威少看世界 #場外會晤 #峰會 #外交 #APEC #G20 #習近平 #施紀賢 #江澤民 #克林頓 #中美關係 #大國博弈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