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3-01-31

印度禁BBC紀錄片與莫迪的強勢



  印度上周全面封殺英國廣播公司(BBC)一部有關印度總理莫迪的紀錄片(India: The Modi Question),當著名的尼赫魯大學學生在校園內集體觀看該片時,學校當局居然切斷了電源。據《紐約時報》報道,學生們頑強地繼續在嚴寒天氣下用電腦或手機觀看該片,忽然有蒙面人衝入大學,用石塊襲擊學生。隨後,印度政府引用2021年生效的一條資訊科技法規,禁止播放這部紀錄片,並對其中的一些片段實施全網屏蔽,連相關的鏈接都封。這一事件的政治影響仍在發酵之中,大量印度民眾不理會官方的禁令,用各種方法避開當局設置的障礙,繼續觀看這部影片,在一些城市還有集體觀看的情況。
 

(shutterstock)

 
  印度領導人一向以該國擁有言論自由為榮,為何現在要封殺這部紀錄片?此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國際社會的反應說明了甚麼?印度的國內政治會如何左右其外交政策的走向?
 
影片指莫迪20年前縱容騷亂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2002年在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發生的騷亂事件,莫迪當時任該邦首席部長(類似於其他國家的省長或州長)。事件起因是印度教朝聖者乘坐的火車失火,有59人喪生,印度教徒稱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居民與事件有關,隨後出現兩教信徒之間的衝突,最終導致過千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穆斯林。影片引用英國政府檔案,證實英國官方當時曾就事件展開調查,得出的結論是莫迪縱容印度教極端分子襲擊穆斯林民眾,造成這場人為的災難,指莫迪涉嫌種族清洗。
 
  按照該片的說法,針對這起事件,美國政府取消了莫迪的簽證,顯示英美兩國均認為莫迪需要對騷亂事件負責,但印度國內的調查和訴訟最終都令莫迪脫罪,而且他還在2014年當選印度總理。美英兩國隨後也都改變了立場,不再譴責莫迪。
 
強推歧視性法案打壓穆斯林
 
  紀錄片的另一個重點是批評莫迪執掌最高權力後,一步步強化國家政治中的印度教色彩(a Hindu nation),打壓有兩億多人口的伊斯蘭教信徒,其中涉及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一個是2019年印度通過《公民身份修正法》(簡稱CAB),讓來自周邊各國的非法移民能獲得合法身份,其中包括大量「經濟難民」。他們當中的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佛教徒、基督徒等均可獲得印度國民身份,唯獨不包括人數眾多的穆斯林,因此會令幾百萬穆斯林成為無國籍人士。這引發了全國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政府出動警察鎮壓,並逮捕、起訴了很多抗議人士,紀錄片中對此作了詳細的描述,並採訪了被捕之後因懷孕而獲得假釋的抗議者。
 
  另一個事件是莫迪政府2019年透過議會立法,改變了克什米爾地區兩個邦的地位,將原本受印度憲法保護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兩個邦重組為查謨和克什米爾中央直轄區和拉達克中央直轄區。這一地區是印度唯一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邦,當地一直實施自治,而為了推行這個「重組」,莫迪派軍隊進駐當地,實施宵禁並切斷當地與外界的各種聯繫包括互聯網,時間長達一年半。
 
  影片中還有另外一些很殘酷的場面,如賣牛肉的穆斯林被印度教極端分子打死,顯示莫迪透過打宗教牌,試圖建立一個以印度教價值觀為基礎的國家,改變印度1947年獨立後一直奉行的世俗體制,破壞各種宗教及不同種族的平等共存。
 
西方樹印度為「民主樣板」牽制中國
 
  靠強化印度教的價值觀、壓制甚至邊緣化穆斯林的連串動作,莫迪贏得了大多數印度教選民的支持,他領導的人民黨(BJP)在2019年獲得壓倒性勝利。連任總理之後,莫迪便採取了上面提到的兩個大動作,在印度教選民中贏得更多支持,而印度教選民又佔全體選民的大多數,因此人民黨在明年的大選中已穩操勝券,莫迪再度連任總理也成定局。
 
  莫迪的國際地位近年也有顯著上升,今年9月印度將在新德里主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G20),這將是莫迪在國際舞台上「大顯身手」的時刻。印度已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今年將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有潛力變成西方國家銷售產品的最大新市場,還可能在西方國家幫助下增加提高在國際產業鏈中所佔的份額,有利於西方國家逐步擺脫對中國產品的依賴。
 
  印度也被西方視為牽制中國的一張「好牌」,美國欲將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The Quad)推向準軍事聯盟就是一個例證。2019年下半年莫迪政府推出上述打壓穆斯林的重大措施後,美國官方視若無睹,次年4月特朗普總統訪問印度時,還在造勢大會上親身為莫迪站台。對於這次封殺BBC 紀錄片的風波,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向記者表示,他並不熟悉紀錄片的內容,但非常熟悉「促進美印兩國成為蓬勃發展的民主國家的共同價值觀」。可見在涉及言論自由與人權的問題上,美國對印度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採用另一套標準。
 
莫迪不遵守西方的「遊戲規則」
 
  然而莫迪的外交政策總目標不同於西方,他要的是印度利益最大化,不理會印度的做法是否會讓西方國家感到不舒服。例如,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後,印度仍繼續大量購買俄羅斯能源產品,並與俄羅斯保持相對良好的雙邊關係。印度參與「金磚五國」的政策協調和「上合組織」的各層面交流,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也堅持不向西方國家讓步,顯示出莫迪想從西方國家得到經濟上的實惠和在國際形象上的「加持」,但不想完全遵守西方的「遊戲規則」,更不想聽任西方擺布。
 
  印度與中國之間的競爭在加劇,兩國邊境也不安寧,原因之一是中印兩國民眾都有很強的民族意識,過往的歷史也讓某些人感到自卑,有時會影響一方對另一方的態度。在西方圍堵之下,中國固然希望與印度保持良好關係,以減輕外圍壓力。至於如何看待莫迪的強勢,我認為如果印方有意與中方共同管控分歧、和平共處,就需要很強的約束力和執行力,強勢的莫迪比較可能完成這一極難完成的任務,弱勢的莫迪將無法駕馭民意,其政府的執行力也會打折扣。但如果在內外多種因素作用下,強勢的莫迪過度「自我膨脹」,則中印關係有可能出現新問題、新危機。不知中國是否已做了相應的準備。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

更多威少看世界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莫迪 #印度 #India: The Modi Question #穆斯林 #印度教 #大國博弈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