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8-07-03

貨幣政策轉向中性偏鬆

  中國人民銀行6月27日貨幣政策會議後的聲明,似乎透露出一個政策拐點。央行對流動性環境的管理目標,由「合理穩定」改為「合理充裕」。兩個字的微妙改變,在筆者看來預示著政策基調的些許移動,未來一段時間的貨幣政策可能從「中性偏緊」轉為「中性偏鬆」。

 

  目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宏觀大環境異常惡劣,中美貿易糾紛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宏觀經濟數據明顯惡化,投資消費同步走軟,資金流動性十分緊張,民間融資成本大幅上揚,企業債務違約愈演愈烈。中國需要宏觀寬鬆政策來穩定下滑中的經濟動能,來平衡上升中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來抗衡襲來的外部壓力和不確定性。

 

  然而,央行的第一次出手卻是半抱琵琶猶遮面的。降準是定向的,目的被稱為是支持股轉債和小微企業,結果資本市場不買帳,股市債市不升反跌,經濟活動也沒有得到太大的實惠,於是政策基調需要進一步改變。

 

  「合理充裕」是否會帶來全面利好?未必。中國的貨幣政策處在寬貨幣、緊信用的狀態,貨幣發行與流動性管理作中性處理,未來可能稍微再寬鬆一點,但是信用環境依然在收緊。去年12月開始的嚴厲監管,打出了一系列的組合拳,對理財產品、大資管計劃、債券代持、保險通道、PtoP等表外信用平台一一收緊,表外並表、非標轉標在大張旗鼓地進行中。表外借貸的收縮,意味著過去倚賴非傳統金融融資的企業突然失去了資金源頭,大批企業面臨債務無法通過借新還舊的方式續借,資金鏈顯現斷裂的警號。

 

  央行在貨幣政策上的轉變,應該可以紓緩銀行體系的資金壓力,是所謂寬貨幣。銀行借貸的風險偏好,仍然受到「去槓桿」的大方針約束,未必有能力對民企、部分地方平台作出借款承諾,這些企業的資金鏈依然緊張,而他們恰恰是中國經濟最弱的一環。

 

  中國經濟的債務比率已經超過250%,負債主體主要是國營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從整體債務比率上看,中國的負債水平從新興市場國家標準看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國際清算銀行將中國列為世界上系統性金融風險第二高的國家(由於中資企業發債借貸,香港為全球之最)。從企業負債比率看,債務基本集中在國企(含地方政府平台)身上,其中相當一部分處在借新債還舊債情況,無法通過自身經營走出債務困境。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經濟的確需要去槓桿,唯有如此才能主動避開陷入債務危機的窘境,才能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這是大格局,意在長治久安。現在所見的流動性政策微調,筆者看來不過是主題曲的一次變奏,乃屬技術性暫時性調整,不改大勢。

 

  筆者相信,中國的貨幣信用周期已經進入下行周期,信用環境緩慢收縮已經開始。下行周期中信用環境趨緊是很正常的,是值得警惕的。中國經濟已經有十五年未見貨幣政策收縮周期了,所以許多人對此相當淡漠,乃至掉以輕心。央行政策言辭上的微妙變化,不過是技術性調整,政策仍在全力去槓桿過程中。投資需要審慎。

 

  本文原載於經濟通,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

更多陶冬天下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人行 #貨幣政策 #中國 #去槓桿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