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2022
收藏香港殖民地郵票,離不開英女皇肖像!從大小郵票中,探視香港歷史變遷與故事
Alex Lai
Alex Lai
前半生為傳媒人,曾於多本中外雜誌刊物、蘇富比及新世界集團供職,過去十年涉足水墨文化推廣、策展與輔導治療,唯難改囤積居奇,及蒐集香港文化事物習慣,持續學習「斷捨離」,琢磨「收」與「藏」的故事。
IG: @alexsklai
香港‧寶‧藏
逢周三更新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上周向全球發佈拉著兩匹白馬(沒有披著白絲巾)的照片,神清氣爽,以誌她今年96歲生日及登基70周年之慶。雖然她身邊那個英俊活潑的情人去年騎鶴了,皇室繼續供世人剝花生,但各地仍有不少人對英女皇這個精神圖騰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吹奏。
回歸25年,雖然眼下殖民地色彩已所剩無幾,但跟上一代香港人提起,他們很多都不忘電視台播放「天佑女皇」(God Save The Queen)的歲月,成了幾代香港人的聲音回憶。
至於郵票,集郵愛好者,對殖民時代各種大大小小的編年郵票、套票、小型張、散票、首日封、小版張和年冊等有著不同追求,當中除了反映出各自喜好之餘,也旁及展示年代生活風貌,從而側寫個人及社會歷史變遷,例如電影《花樣年華》,便是改篇自劉以鬯小說《對倒》——「對倒」本是集郵術語「Tête-Bêche」,描述兩枚相連但因印刷錯誤而出現上下顛倒的郵票,情況罕見,但價值不凡,挪用在小說與電影裏,催生轉化成一段偶然下的相遇。
最近斷捨離,發覺放洋澳洲留學時,購進不少郵票、郵封,可我從先父留下來的郵票簿裏,都沒有找到「對倒」,倒是五、六十年代他在「洋行」工作時從世界各地搜集得來的郵票,窺見他在工作也曾找到樂趣外,也感受到英國這個曾幾何時的「日不落帝國」輝煌(遍布全球的疆域總面積一度達34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俄羅斯)。
平日看IGer @93collectible版主分享舊香港收藏,集郵樂趣也跟很多集郵藏家一樣,源自小時候受父母影響:「無意中在父母的書櫃中發現數本集郵簿,裡面收集了來自香港及不同國家的郵票。原來父母會在收到移居了外國的親友信件後,他們都會將信封上的郵票剪下,按國家地區逐個收藏。我被印在這些小紙張上的細緻圖案所吸引,開始與家人一起剪出信件上的郵票收藏。」
流通量高的英女皇肖像郵票到1997年回歸前夕也告落幕,版主回憶:「家人帶我到旺角郵局排隊購買貼上香港最後一套英女皇肖像的通用郵票結日封,當時的排隊人龍延綿不斷,可惜在回歸後郵局外亦不再復見這個情景。雖然這套郵票因為當年發行量巨大令到現時只需數十元已可入手,但其作為紀念結束殖民地的歷史價值我認為是不可忽視。」
版主在大學時期修讀理工學科,但同時選修了香港文化及歷史,從中進一步了解更多香港英國殖民地時期歷史。@93collectible憶述:「課堂上一般都是從書本筆記中純文字吸取知識,而我從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重光後的紀念郵票及其背後的故事,吸引我重新在本地郵票店及網上拍賣網開始購藏舊郵票。」
所以對版主以言,郵票收藏是為了了解郵票背後歷史及當地的文化背景。邀請版主分享寶貴收藏,順道探視香港殖民歷史。
版主夢寐以求收藏的,則是1862年12月8日香港發行的第一套郵票,整套全新票在市面上都比較罕有,讀者如遇上它請通傳我或 @93collectible一聲。
集郵秘訣,除了分門別類,也該注意保養鑑藏功夫。版主建議:「觀賞郵票時盡量避免直接用手接觸郵票,因為手上的油脂會附到郵票上,從而令郵票容易變色及容易滋生細菌。有需要的話,建議用鉗子夾起觀賞。」
此外,郵票店多用簡稱表達郵票的品相狀態,以下為常見的例子——
OG - Original Gum - 郵票仍保持有原廠膠在背後
NG - No Gum - 郵票已沒有原廠膠在背後
M - Mint - 新票
MNH - Mint Never Hinged - 新票而沒有黏貼過
「購入時要留意,即使賣家標明是mint,但如果郵票已沒有原廠膠在背後或有曾經粘貼過,郵票價值都會相對便宜。」
鑑古知今,無論對香港歷史熱衷與否,相信很多集郵藏家,都如 @93collectible版主或我小時候般,備受生活日常事物啟蒙,未必為追憶緬懷,更多是隨時代變遷之際,繼續學習,串連自身成長,訴說並傳承屬於這個城市的故事。
以往的郵寄「日常」,已不復見,所以彌足珍貴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