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2014
香港發現宋元遺址的歷史意義
香港繼2008年在前啟德北停機坪發現龍津石橋和前九龍城碼頭遺蹟後,港鐵「沙中線」土瓜灣站地盤,考古專家發現了宋元遺址,包括一口保存狀況良好的方井,顯示1千多年前啟德區內已有人居住。
專家也在挖掘處發現三個地層,包括形成於1920年至1960年、位處最淺的「填土層」,中間的「晚清民國層」和較深入地底的「宋元層」。此處約出土有3700件重要器物和1000多箱普通器物,包括陶瓷器碎片、錢幣、鐵塊及木頭,其中錢幣的歷史可由現代追溯至唐代,例如公元621年的「開元通寶」、「元豐通寶」和「紹聖元寶」;晚清的「乾隆通寶」至現代的香港一仙(分)(1926年)。
對有關遺址的發現,正引起各方廣泛關注。港府路政署與港鐵公司已於5月12 日向九龍城區議會介紹有關情況,透露新發現的古井正在車站標示位置,如要原地保留,勢必遷移車站,令到工程延誤和成本增加。至於如何處置遺址,是原址保存還是將文物搬入博物館,至今仍未有定論。
不過從連日已披露的情況來看,這遺址包括樓房建築地基、河堤、井穴、墳穴以及大批青瓷器、碎片和錢幣,其考古價值和歷史意義之大,不要說在本港,就是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所以必須給予重視和保留。
關於香港的歷史,始於超過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先民,其後被中原的秦朝納入版圖,踏入信史開端。往後的一千多年,當地只是一個捕魚產鹽之地。其後英國建立了香港這塊殖民地。香港史有文字記載則可追溯到後漢的李鄭屋古墓,裏面刻有「大吉蕃禺」、「大治曆」的字句。
香港海岸線漫長,多處皆適宜興建鹽場。北宋時朝廷設立官富場(範圍由油尖旺區至官塘),並派鹽官駐守,負責產鹽及統籌各小型鹽場。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宋幼帝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九龍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臺。此事本屬傳聞,不過按照1957年香港趙氏宗親會請歷史學家簡又文撰寫的宋王台碑文,謂「宋王台遺址在九龍灣西岸,原有小阜名『聖山』者,巨石巍峨,矗立其上,西面橫列元刻『宋王台』榜書,旁綴『清嘉慶丁卯重修』七字」,則此一傳聞屬實也不足為奇。
無論如何,如今發現有關遺址及出土實物已清楚顯示,在1300至600多年前的宋末以至元初,今日香港九龍城宋王臺公園一帶,曾是一條相當興旺、繁盛的民眾聚居村落。而且既然有不止一口方井出土,說明聚居人數眾多,也可推論應是長期居留,否則不會需要挖井。另外,遺址更發現多處墳地,足證居留時間不會太短。至於大量青瓷器和錢幣出土,更可估計當地應該曾有市場、有貿易以及有日常生活。
總而言之,香港發現宋元遺址和地下文物事關重大,特區政府必須介入和作出決定,甚或諮詢中央有關部門和文物局的意見,因為這些文物的歷史意義,不僅屬於香港,且是屬於國家。否則的話,此事若任由港鐵公司處理,可能只有經濟盤算,一切向錢看,只要說考古價值不高,遺址也不用保留了。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