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2016
舌尖上的政治
香港的美食博覽於今天(8月11日)直至8月15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博覽分公眾館、貿易館及尊貴美食區,其中公眾館的美食薈萃廊有32個本地知名飲食品牌。只在周六開放予公眾的貿易館則設多個主題產品區,包括清真食品區及新增的中醫藥展區。
博覽焦點之一的尊貴美食區,從今天起將一連4天開放,主要展出是環球珍饈百味,包括新增有機及綠色食品,迎合都市人的健康追求。展區特色產品有價格媲美魚子醬的西班牙蝸牛子醬,以及首屈一指的日本國粹級清酒等。
每年最受市民注目的「一蚊」大減價優惠,今年也搞搞新意思。有海味店今年推出「$1鮑魚許願樹」,今天首10名入場者均獲一次機會,將鮑魚福袋拋到指定紅色樹枝或最高位置,即可獲即食溏心鮑魚。
美食受香港人歡迎,是否意味香港人可以通過美食的享受,而忘掉香港政治的煩惱?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將至,候選人以及所有香港人,其實都面對一個重要的政治議題:基本法承諾香港回歸後50年不變,當2047年「限期」屆滿後,香港該如何走下去? 2047年後,香港是否變成一國一制,抑或仍維持一國兩制,甚至推動港獨或自治?此一議題,如果以為有了美食就可迴避,那不過是把頭埋在沙堆裏的鴕鳥而已。
已故食家「特級校對」陳夢因曾在其《食經》提到:「有些人口口聲聲不談政治,不問政治,但這些年代誰都脫不開政治,即使你不談不問,但政治卻來過問你。」
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固然離不開飲食,喜歡吃甚麼,更可闡釋為一種政治投射。飲食與政治的關係從來都是不簡單的。早在1825年,法國政治家和美食家,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在他所著的《廚房裡的哲學家》(The Physiology of Taste)就說過,飲食從來都不是單純地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美食是一種治國手段,政治人物的飲食口味更是一種政治語言。
1972年前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周恩來款待他的國宴,舉世觸目。
那次國宴的菜色如下:
冷盤7道:黃瓜搓番茄、鹽封雞、素火腿、酥鯽魚、鳳梨鴨片、廣東三臘﹙臘肉、臘鴨、臘腸﹚、三色蛋﹙松花蛋,南方稱皮蛋﹚
熱菜6道:芙蓉竹筍湯、三絲魚翅、兩吃大蝦、草菇蓋菜、椰子蒸雞、杏仁酪
點心7道:豌豆黃、炸春卷、梅花餃、炸年糕、麵包、黃油、什錦炒飯
水果2道:哈密瓜、橘子
酒水8種:茅台酒、紅葡萄酒、青島啤酒、橘子水、礦泉水、冰塊、蘇打水、涼開水。
究竟這些菜色有甚麼政治涵義和政治玄機,就值得大家細心體味和寫一篇論文。而近年來,「飲食政治學」在內地極為風行,在當代政治體系扮演獨特角色,媒體紛紛觀察到舌尖上的政治,政治人物的飲食口味更是富有個人風格的政治取態。幾年前習近平現身北京的慶豐包子舖吃了一餐包子,不僅讓包子、炒肝這種北京小吃紅遍內地,就連台灣民眾也搶著試吃 。
香港人雖說「識飲識食」,卻從來不留意飲食與政治的關係。有多少香港人知道特首梁振英的飲食口味和癖好?至於今次立法會選舉的候選人,有誰是吃素的?又有誰是「食肉獸」?似乎也未見到有媒體報導。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