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2/2017
危機已成 本港莫再蹉跎
過去連續七年,平均每次錯估盈餘近30%的政府財政預算案,已在社會每個角落種下了危機的種子。
當澳門和深圳都聯合推動高新科技,香港仍在停滯不前,前景令人擔心。(中新社)
若下一屆財爺不急起直追,補回上任留下的千瘡百孔,那麼香港的競爭力勢隨著只會愈來愈高的價格和成本而逐步被侵蝕、消逝,而當客人都覺得我們的服務「又貴又唔抵」,捨港而去時,我們就只剩下「Growth Recession」之路。
上屆財爺每年都平均預計收入100元、支出100元的平衡預算,但結果收入卻高達130元,便等於過去每年都估錯30%,亦自然留下了巨額盈餘。連年「睇低」香港經濟,固步自封,又沒有反省過去近10年一錯再錯的自律能力,自然亦不能了解到每次利得稅、薪俸稅上升,連就業率也以過去40年最快的速度增長等的一切指標,都在在表示企業渴望擴充。
營商民生硬件 皆落後於人
而當家庭收入也上漲近50%,而掌管財政者卻只年年「念口簧」說會有「歐債危機」、貨幣問題云云,漠視近在眼前全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的結構性發展機遇,沒有就此增加投資,擴充各項營商及民生硬件如土地、醫療體系容量等,那麼當外資、中小企等爭相擴張但香港的寫字樓、商場、酒店、醫院等供應,卻因年前財政司沒有將以前他沒估算到港企能賺取的盈餘投資新的營商配套,也沒有幫助他們增長、培植更多的生意及未來稅收,在長期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租金自然飛升。
過去10年,通脹達到35%,其中差不多一半都是由租金導致。其實,在這全球發展地區都瀕臨通縮、甚至用「重典」不斷QE的時代,我們真的要一位極精於「自製樽頸」的「財務高手」,才能逆勢創造連年通脹-尤其是當港元隨美元相對其他主要貨幣升至15年高位時,按理說不論我們進口甚麼,來貨價都會愈來愈便宜,亦即是我們其實在天天入口通縮,不過我們用「香港製造」的租金通賬一一消除。
在民生方面,過去10年家庭收入中位數上升了46%,本應人人開心;可惜經過同期35%的通脹蠶食後,市民每年的辛勞只能換來每年1%增長的實質購買力!而廣大市民中最受苦的,莫過於正租住私樓的中產,以及想「上車」的新家庭,因為他們要忍受的,除了是令其家人購買力實質倒退的65%租金升幅;還有任他們怎樣儲錢、怎麼努力加班也不可能追上的170%樓價升幅!
樓價通脹急升 生活成本高企
今天,前屆政府留下的「缺地緊箍咒」仍揮之不去,租金重拾升軌,樓價、地價更再創新高。通脹、薪金等營商成本,也會因租金壓力而更上層樓;加上強美元走勢,香港服務業的價格已超越很多公司和客戶可承擔的水平,近期也有愈來愈多的收縮、倒閉等故事出現。據旅發局早前估計,今年香港的遊客數字,仍會繼續下跌;地區總部(Regional Headquarters)數目在連續減少兩年後,展望也不容樂觀。
當我們周邊的競爭對手,出手比我們快、強、狠,有前官員卻倡議「休養生息」,那麼我們競爭力一定會「死快啲」。
一橋之隔的橫琴長隆度假村規模是香港迪士尼的5倍,而其中的水族館更有全球最大的鯨鯊,以我們海洋公園的水母館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怪不得兩個主題樂園的訪客數字也未能止跌。商務方面新加坡、前海、上海、深圳等城市,對於有意落戶的外資企業拉出的「財務紅地氈」(財稅優惠)陳出不窮,但我們政府卻全無招架之意,完全「唔打得」;任由新加坡搶走Google數據中心、紐約搶走Alibaba上市,最近連本想來港的另一巨星Microsoft也聞說被蛇口搶去!
若香港仍跟前官員Hea下去,新一代的優質工種、上流力,新經濟所需要的創新科技等都會隨香港「被喪失」10年後的繼續錯誤而一敗塗地!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