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4/2016
來香港讀書吸引力還剩多少?
「明年5月,我就回去。」Rachel跟我說,「留下來沒什麼意思。」
實際上,上個月她才剛剛收到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系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還未來港,便已經替自己想好了後路。
「不打算留下來試試嗎?說不定可以找到一份工作呢。」我說,「怎麼你都不給自己一個機會呢,還沒來讀書,已經說要回去……」
「我已經想好了,房子都只會租到5月份,畢業我準備回北京,現在北京畢業生起薪將近1萬元,跟香港差不多了吧?我有一個學姐,她畢業才五年時間,也不是什麼大外企,也不是什麼投行,年薪也將近一百萬了。」Rachel繼續說,「在香港,工作5年我會有這樣的收入嗎?」Rachel在北京某間大學讀中文,20歲出頭的年紀,已經嘗試給自己未來5年的職業之路做規劃。
「不會有……」我把腦海中的例子快速掃了一遍,答案是零。跟著我想不出來什麼說辭去說服她,如果北京會有這樣的機遇,那真的沒有必要留港做一名港漂。
「跟我一起租房子的幾個女生,我們都準備一畢業就回去。」Rachel說。
「既然這樣,那現在申請來港讀書還熱嗎?」我問她。我想知道既然已知道自己的就業選擇,她為什麼還要選擇來港讀書。
「熱啊,但不如以前熱,不過現在招生的學校多,學額多,變相拿到offer也更容易一些。」Rachel說,「很多人還是會想來看看,畢竟是香港嘛,光環還是有的,但留下來就算了吧。讀一年,長了見識,也算有了海外留學經歷,拿了學位就閃人。掙錢還是得回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地方……況且,聽說這幾年香港的社會氛圍也不好,就算是在校園也會被其他同學標籤……」
聽她說了這麼多理由,我知道除了職業發展的考慮,Rachel選擇的背後還有隱隱的擔憂。從07年開始來港讀書人數開始井噴式增加,到近一兩年回歸理性,甚至出現申請人數下降的趨勢,這趨勢跟自由行旅客的增長及衰退曲線大致同步,佔中以及各種街頭政治,在內地解讀是香港已經淪為一個鬧騰的地方,內地不理解香港的「熱血青年」、「本土派」追求什麼,香港也將內地來客全部歸類於搶佔資源的「敵人」。
前一陣子,朋友圈很多人都分享了一篇文章,是一篇關於跟隨父母從北京來港定居的11歲小男孩在學校經歷的事情。他的父母寫到:「一直以為,劃界、排斥只是成人世界的遊戲,學校,斷不可能如此,直到我親身感受到。」這位小男孩是班裡唯一的內地學生,幾乎從一開始就感受到冷漠,「來自老師明顯的故意刁難,也來自同齡同學的集體排斥。這種自動劃分界線的迷惑與苦惱,讓原本開朗活潑的孩子一度變得敏感、沉悶甚至內向。」開始時這位父親不以為意,認為他連續傾訴與抱怨只是換了環境後的不適應,因此他讓兒子要做得足夠謙虛,足夠熱情,主動去打成一片,主動去參加各類活動。
直到有一次足球訓練賽之前,他們球場外遇到一個胖胖的香港小孩,也與父親一起過去。兒子說這是他們的隊長,並非常熱情地與對方打招呼。這位父親一直沒能忘記那個香港小孩的反應和眼神:他異常冷淡地看了一眼兒子,根本不搭理,像沒看見一樣,滿臉不屑地扭過頭和自己的父親說話,並一路不回頭地走向球場。
他不僅想,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哪裡來的「仇恨」?他說香港人的心中有堵墻,後來,他們也做了很多嘗試推翻這座無形的墻的方法,但是這堵墻太厚,最終他們選擇將兒子送回北京讀書。
在這位父親眼中,在香港讀書的吸引力為零,他更需要一個健康的小孩。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