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022
多螢幕時代|Z世代「逃避新聞」趨勢升溫!從IG、TikTok看新聞,新聞攝食來源、不信任主流媒體是主因?
Jimmy Leung
Jimmy Leung
私募基金負責人,擅長結合傳統經濟及互聯網、管理業務分別在倫敦、矽谷,香港。涉及房地產、互聯網及跨境電商等產業,與多國實業家、創業家、天使投資等擁有廣大的人脈。行事低調,口頭禪是最好你搵我唔到。
改朝換代Digital
本欄逢周一更新
1960-1970年代出生的人稱為X世代,把1980-1990年代出生的人稱為Y世代,而把1990-2000年代出生的人,稱為Z世代。
與這些年輕人交往多天,發現他們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臉上很少有表情,很少看到燦爛的笑容,似乎都是悶。
為甚麼現在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沒了表情、沒了歡笑?
(圖片由作者提供)
後來我才發現,Z世代有一種社交恐懼症,從小已經習慣了一個人靜默的網路生活,能用WhatsApp、IG寫的,儘量不用語音。
一接到電話,就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不自然,緊張,不知道如何跟你聊。能用語音的,儘量不打電話。能打電話的話,儘量不見面。
我們身處容易分心的多螢幕時代,一面追劇,一面滑手機,一面踩板,一面看電視順便聽Podcast,一面視訊會議,一面在瀏覽器分頁間切換淘寶TikTok,注意力與熱情以秒為單位。
(圖片由作者提供)
Z世代年輕族群可再分為25到34歲的「數碼原生代」、18到24歲的「社群原生代」,前者在網頁時代長大,後者在社群互動時代長大,藉此剖析新聞消費態度異同。
全球Z世代的共同圖像大致如下:厭食、多疑、有時熱血公義、經常吃軟不吃硬、偏好個人品牌甚於機構。
壞消息是,無論何種年齡層,「逃避新聞」(News Avoidance)成為逐年明顯趨勢,年輕族群更是如此。「經常或有時刻意拒看新聞」的數位原生代,從2017年33%攀升為今年的42%;社群原生代則從30%增為40%。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片由作者提供)
年輕人刻意拒看新聞主因有二,一是新聞攝食來源,二是不信任主流媒體。
社群平台(39%)已超越新聞網站(34%),躍為年輕世代主要新聞來源。社群媒體「非正式、個性化、多樣化、娛樂風格」是吸引他們的原因。
其中,數位原生代對於Facebook仍有一定忠誠;社群原生代則拋棄FB,直接以IG、TikTok、YouTube為主要新聞來源。
令人困擾的是,將TikTok列為主要新聞來源的社群原生代,3年內從3%暴增為15%。
(圖片由作者提供)
TikTok最近不斷傳出濫用資料、助長暴力等醜聞,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一委員要求蘋果、Google兩大app平台下架TikTok,獲得美國部分民意支持。
全球Z世代年輕族群將新聞分為狹義的「the News」與廣義的「News」,前者指政經、社會等硬新聞,後者涵蓋運動、藝文、娛樂、八卦等軟新聞,年輕人傾向逃避前者,較不會逃避後者。
有趣的是,路透年度報告發現,年輕族群仍傾向以「閱讀」為主要吸收新聞方式,遠超過「觀看」新聞,原因是閱讀文字的速度更快、控制力更強。
重大新聞發生時,他們會尋找文字與影音混合內容,包括Podcast,因此,新聞媒體如何發展多媒體敘事,將是重要技能。
時代在變化,世代在更替,尤其在互聯網世代再遇到少子化問題,如何適應年輕人的生活習慣與節奏,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長,為他們提供更大的人生舞台,這不僅是社會需要面對與思考的問題,也是這一個時代需要構建的一種新的生存與發展的環境。
我只是感悟到,今後要多用語音閱讀吸收新聞,少用文字,因為聲音比文字更有溫度。
(圖片由作者提供)
【你點睇?】上海有女子赴瑞士接受安樂死,引網民熱議。你是否支持安樂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