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5/2020
【私隱爭議】Google多倫多智慧城市難產,是政府、企業、市民三方博弈下的終局!
被譽為未來高科技智慧城市典範的加拿大多倫多Quayside開發項目,終於在2020年5月7日宣告難產了!表面原因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實際上這卻是政府、企業、市民三方長期博弈所導致的結果。究竟這個由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Sidewalk Labs提出的造城大計,怎樣從教科書式模範走下神壇?
2015年6月11日,Alphabet正式成立智慧城市初創公司Sidewalk Labs,目標是致力改善城市生活質素。公司總部開設在富有大都市感的紐約,並請來前紐約市副市長Dan Doctoroff 出任執行長,希望借助其城市治理經驗,把Google先進的軟件技術融入至城市規劃之中。
2017年10月,Sidewalk公布跟多倫多市政府合作,擬在市中心湖濱區一幅12英畝(約4.86萬平方米)的土地上興建「Quayside」智慧社區,透過大量感測器,蒐集區內交通、噪音、空氣質素等環境數據,又會監測垃圾收集和電網運作狀況,進而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分析居民行為,以精準地按其所需,提供適切的城市服務,優化生活體驗。
不過此計劃曝光後,卻引起輿論軒然大波。不少人質疑,在感測器包圍下,Quayside居民的一舉一動皆變得無所遁形,這樣會否侵犯其私隱?社區產生的數據由誰人擁有、保存和管理?惟多倫多市政府與Sidewalk一直未有具體說明這些數據會如何使用,又會如何處理有關私隱問題,致使民間反對聲浪愈來愈大。在各方質疑聲中,由加拿大政府成立的多倫多湖濱開發公司(Waterfront Toronto)於2018年7月宣布,押後發表Quayside智慧城市發展藍圖及計劃書。
2019年6月,Sidewalk終於交出一份1,500頁的Quayside計劃書,建議項目用地面積從原先的4.86萬平方米大增至76萬平方米,力求發展成一個更具規模的智慧城市,結果引發更大反對聲浪。
2019年10月,Waterfront Toronto董事局宣布「有條件地批准」Quayside項目,讓計劃得以進入下一輪評估與公眾諮詢。所謂的「條件」包括發展面積只限原本的4.86萬平方米土地,並承諾將所有數據留在加拿大。然而,當地市民卻不買帳,為反對此項目而成立的民間團體相繼湧現,其中一個名為「Block Sidewalk」的團體甚至質疑,為甚麼市政府容許私人企業參與城市治理?
Quayside智慧社區選址為多倫多東部湖濱區一幅4.86萬平方米的土地,面積差不多等於香港維園的四分之一。(圖片來源:Sidewalk Toronto官網)
最終,Sidewalk 於2020年5月7日正式宣布,在新冠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與多倫多地產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令到Quayside智慧城市計劃需犧牲很多核心功能,始能滿足財務上的可行性,經多番討論後,最終決定放棄這個總投資額逾13億美元(約101億港元)的項目。Sidewalk之前投入的5,000萬美元(約3.9億港元)前期研發經費,現已化為烏有了。
不少外界分析認為,新冠疫情衝擊只是Sidewalk為自己所找的下台階而已。事實上,該公司決定放棄這個籌備近3年的計劃,更有可能是出於成本考量。Alphabet注資數億美元給Sidewalk,而這家子公司又把大部分資金投入Quayside造城計劃,但一直卻交不到實質成果。有傳聞指,早在新冠肺炎爆發前,Alphabet財務長波拉特(Ruth Porat)曾提出中止這個項目。
假如傳聞實屬,波拉特絕非無的放矢。根據原本規劃,Quayside內會興建12幢木造塔樓,合共供應2,500個住宅單位,其中40%會以低於市價發售,另有50%撥作廉租房屋,讓低收入家庭入住。由此可見,Quayside的房產營收有限,難以支持高昂的智慧城市建設成本,所以後來Sidewalk才提出擴大發展用地面積以增加收入。但在巨大民意壓力下,市政府卻沒有接納其建議。
按照原本規劃,Quayside社區內會興建12幢木造塔樓,並會架設一條輕軌鐵路,以滿足住、行需要。(圖片來源:Sidewalk Toronto官網)
Quayside木造塔樓由預製的木材模組搭建而成,每幢建築之間採用開放式布局,為中庭引進陽光,配合四周栽種的樹木,營造出綠色社區生活氛圍。(圖片來源:Sidewalk Toronto官網)
期間,Sidewalk為求爭取民意支持,亦不斷作出妥協。該公司曾承諾不會把數據賣給第三方機構,更不會將數據分析用於廣告宣傳。然而,這樣卻等同把另一重要收入來源完全切斷了。因此,Sidewalk能否從這個項目上獲得盈利,愈益受到懷疑。
當疫情肆虐全球後,Alphabet面對網上廣告收入下跌的壓力,在新任執行長皮采(Sundar Pichai)領導下,已推行一連串的削低成本措施,包括取消員工在家工作的多項福利、凍結人手招聘計劃、減少推廣預算等;至於放棄Quayside項目,只是近期較高調的節流舉措而已。其實,智慧城市這類前瞻性的科技計劃,短期內難以為公司帶來營收,而投入資金卻非常龐大;當企業要考慮減省成本時,這些沒有盈利前景的項目當然最有可能被取消了。
構想中的Quayside是一個對行人與單車極為友善的社區,內裡將禁止私人汽車進入,取而代之的是自駕型公車與單車;如遇上下雪天,單車徑能夠自動發熱,溶解路面積雪,讓單車友暢通無阻。(圖片來源:Sidewalk Toronto官網)
為提高財務上的可行性,Sidewalk曾提出把Quayside(橙色框)的周邊土地納入開發計劃,令發展面積暴增15倍至76萬平方米,但建議最終不獲接納。(圖片來源:Sidewalk Toronto官網)
綜合而論,Quayside項目在數據私隱與盈利模式兩方面,觸碰大量公共政策和民眾觀感的紅線之後,政府、企業、市民三方始終無法達成共識,這才是其難產的基礎原因。這個失敗個案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智慧城市不是手握先進科技,憑著一腔熱血,便可蠻幹建成。現代都市發展骨子裡根本是政府、企業、市民之間的互相博弈,如不能理順三方的利害衝突,實是無法建造出一個可成功營運的智慧城市——被戲稱為「富裕的平民窟」、漠視市民需求而建的韓國松島市,正是最佳例證。
Read More:
【過度監控】Google多倫多智慧城市連番受挫!發展規模縮水,管治大權旁落
Read More: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