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2020
【自動車前景】初創相繼裁員、被收購,疫情加速無人車市場淘汰賽!
新冠疫情期間,無人自駕車進駐疫區,配送醫療物資或食物,自此公眾對這類車輛逐漸改觀,從懷疑、抗拒變為接受,令自動駕駛產業看似前景一片光明。可是,全球經濟受疫情衝擊而下行,使不少無人車初創公司面臨資金鏈斷裂危機。筆者上期提及的Zoox,正因而要賣身給亞馬遜(Amazon)。由此可見,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將會加速無人車市場淘汰賽的到來!
Read more:【後疫情時代】無人車商機崛起:Amazon、Intel趁勢跨足智慧交通領域
2020年,對於在無人車領域浮沉的企業而言,注定是跌宕起伏的一年。隨著美國疫情持續不斷,對無人車產業的影響亦愈來愈大,很多公司的路面測試被迫停擺。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駕車企業Waymo雖然已重啟測試,但也有著諸多限制。在一切都是在空耗的狀況下,有些初創被迫破產結業,倖存下來的要麼裁員瘦身自救,不然就要等待被收購。
2020年3月20日,無人貨車初創Starsky Robotics因無法獲得原本談定的2,000萬美元(約1.56億港元)B輪融資,最終宣告所有經費燒完,結束營運。
創立於2015年的無人貨車初創Starsky Robotics,被踢爆以遠程遙控方式來實現所謂的「自動駕駛」,以致無法順利獲得B輪融資,最終資金鏈斷裂,倒閉結業收場。
(圖片來源:Starsky Robotics官網)
2020年5月15日,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旗下自駕車初創Cruise Automation裁減8%人員,以減輕營運成本。
Cruise於2020年5月裁員160人,即是8%員工,但其後母公司通用汽車(GM)宣布,已規劃數十億美元預算來開發電池技術,準備用在Cruise無人車及其他GM車型之上。
(圖片來源:Cruise Automation官網)
2020年5月有消息傳出,曾被視為無人車領域明日之星、創下單輪融資9.4億美元(約73億港元)的Nuro也在尋找買家,傳聞中的收購者是全球最大零售商、美國第三大電貿商沃爾瑪(Walmart)。
Nuro於2020年4月獲得加州車輛管理局(DMV)發出「完全無人駕駛」(毋需安全員在車上)的道路測試牌照,是繼Waymo後第二家獲得此許可的無人車公司。Nuro R2車廂具備溫度控制系統,可供配送新鮮食物。
(圖片來源:Nuro官網)
2020年6月,Zoox正式宣布被沃爾瑪「死敵」亞馬遜以13億美元(約101億港元)收歸旗下,協助後者建立無人物流貨運網絡。
上述事例無一不在表明,無人車市場已進入殘酷的淘汰賽了!畢竟自駕車研發被公認為「燒錢」大工程,假如初創無法獲得持續的資金支持,確是難以存活下去。以通用Cruise為例,從2016年至2018年間,已累計虧損15.12億美元(約117.9億港元)。除研發支出外,Cruise每年的營運成本大概為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這跟Waymo的開支相若。現時Waymo One無人的士服務的年收入只得區區數十萬美元,實不足以彌補這麼龐大的開支,因此Waymo唯有走上融資之路。
結果,Waymo在首輪融資中便一口氣募集到30億美元(約234億港元)的新資金,足可供其花上3年。這當然歸功於Waymo的超硬後台(與Google歸屬於同一母公司Alphabet),以及強大技術實力。至於那些既無後台,又沒有明顯技術優勢的初創,就沒有這麼幸運了。譬如,宣告結業的Starsky Robotics,又或者被亞馬遜併購的Zoox,很大程度上是融資不順所造成的下場。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對無人車發展增添不確定性之際,Waymo仍能持續吸引投資者注資,2020年3月從外部投資者募得22.5億美元資金,及至5月又獲得7.5億美元投資,讓首輪集資金額增至30億美元。
(圖片來源:Waymo官網)
自動駕駛研發是一條不太容易的路,絕非兩、三年間就能完成,而是需長時間磨礪,在漫長的過程中反覆測試、驗證、修改、更新技術,如沒有持續的新資金注入,很容易就會出現資金鏈斷裂。其實,自2019年起,一種情緒已在無人車初創之間蔓延著:「擇良木而棲」,被大企業收購,或許是最佳選擇。觀乎無人車產業的發展歷程,Zoox被亞馬遜併購絕非個別事例。
2017年10月,全球最大汽車零件製造商之一、總部設於英國的德爾福汽車(Delphi Automotive PLC)斥資4.5億美元(約35億港元)收購自駕車初創 nuTonomy,以強化其無人車研發技術。
nuTonomy於2013年從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實驗室獨立分拆出來,自組為無人車初創,2017年被Delphi以4.5億美元買下,成為其無人車研發部門。(圖片來源:nuTonomy LinkedIn專頁)
2019年6月,蘋果公司(Apple)宣布收購無人車初創公司 Drive.ai,將其技術人員收納麾下,重振其自動駕駛研發計劃「Project Titan」。
Apple於2019年1月遣散「Project Titan」研發團隊逾200名人員,然後於2019年6月買下無人車初創Drive.ai,將一部分技術人員納入麾下,被視為對「Project Titan」團隊的換血之舉。
(圖片來源:Drive.ai LinkedIn專頁)
Read more:【重新上路】無人車市場形勢重新洗牌?Apple收購無人車領域的明日之星Drive.ai
2020年6月,德國福士汽車(Volkswagen)公布已完成對自駕車初創Argo AI的入股投資,涉及金額為26億美元(約202.8億港元);此後,Argo AI由福士與美國福特汽車(Ford Motor)共同控股,兩者各佔40%股份。
Argo AI 於2020年6月獲福士汽車的26億美元投資,7月估值達到75億美元(約585億港元),目前員工總數超過1,000人。
(圖片來源:Argo AI官網)
儘管無人車仍處於「燒錢階段」,但始終有望成為顛覆性技術,創造龐大商機。Cruise執行長Dan Amman預估,未來自動駕駛市場規模可達每年8兆美元(約62.4兆港元),其中客運市場包攬5兆美元,貨運市場分掉逾2兆美元,車內體驗與數據分析則佔去餘下5,000億美元左右。面對這8萬億美元的潛在市場,沒有大企業不想分一杯羹。由是之故,在買方與賣方各有需求下,無人車企業併購潮勢必愈演愈烈。
不過,在現今疫情陰霾下,投資者的取態會變得更加謹慎,眼光亦會變得愈加挑剔。日本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表示,受到疫情影響與投資失利,旗下願景基金出現1.9 兆日圓(約1,400億港元)的虧損,所以未來投資動作會傾向保守。願景基金投資的88家公司中,表現最不濟的正是近年積極研發無人車的Uber,造成了基金51.79億美元(約403.96億港元)的虧損。如果連這位世界知名的投資大師都開始放緩腳步,那麼其他投資者更不在話下。
如此一來,資本流向會由昔日的雨露均沾,變為集中於實力較佳的幾家領頭企業,造成無人車產業中「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進一步凸顯,加劇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兩極化局面。
全球無人車市場經過今次疫情盤整,重新洗牌後,或許會由5至6家大企業佔去主要分額,當中美國可能會有2至3家,中國與歐洲或會各有1至2家。至於相對弱勢的初創,部分規模雖小,但卻握有一些特殊技術的公司,藉著裁員或關掉部分業務等應急措施,都有機會存活下來。然而,一些技術較差、又沒有獨特產品的初創,卻難逃被淘汰的厄運了。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