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2013
《中國合伙人》 失落的香港精神
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伙人》在內地叫好叫座,一周票房已衝破二億元。這電影故事的原形顯然取材於「新東方」與它的創辦人俞敏洪的奮鬥史,但細節及人物性格卻有藝術加工。俞敏洪早已表明,他不喜歡被塑造成一「土鱉」(電影中主角成東青由黃曉明飾演),此詞應是回流留學生「海歸」的對立面。
留學教父 助七成出國學子
香港人可能對「新東方」不太熟悉,但在教育界及留學生的圈子中,它卻是如雷貫耳的名字。它本來是一所替學生補習英語以應付TOEFL、GRE等出國留學考試的學校,於1993年創立。後來生意太成功,2006年還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周五它的市值已達34.73億美元,俞敏洪本人的財富,據福布斯排行榜,已超過10億美元。「新東方」本身從一廢棄工廠搞起來的「校園」,如今已在中國48座城市及多倫多設有分校,累計就讀的人次達1,300萬。據說七成的內地出國留學生都曾就讀此校,難怪俞敏洪本人早已被稱為「留學教父」,即使他本身從未留過學。去年我赴美時,遇到一大批十四、五歲的乘客,原來他們正是參加了「新東方」的遊學團。近年其業務更包括幫助「海龜」回國創業。由此可知,此公司的業務十分多元化,主事人生意頭腦極為靈活。
我初聽「新東方」的名字時已是十多年前,當時有學生要到美國讀博士,誰都知道,這要考GRE,而它的英語生字是個大難關。那同學毅然跑到內地「新東方」上課。據她說,每天都見到同學努力溫習,在此感染下,不敢不用功,所記得住的生字大有進步。學生時期,我也考過GRE,並無時間熟讀這麼多生字,分數普通,但後來見到申請我校學生GRE的分數等閒滿分800,正常的美國人是考不到這麼高分的,得滿分的,似乎大多是「新東方」培養出來的內地學生。後來,在好奇心驅使下,我跑到深圳書城一口氣買了幾本俞敏洪著的、俗稱《紅寶書》、《藍寶書》、《黃寶書》等等的英文生字書,倒很奇怪,學生如何能背誦到裏面的全部生字。但顯然有人做得到,中國從科舉年代累積下來的考試功力,已成為我國的國技。
我們不用在此爭論如此強記背誦是否合乎教育之道,我不認同死記硬背對帶有分析及創造能力的學科有甚麼幫助,但據OECD(經合組織)國家主辦的跨國學能評估考試PISA的主事人,對中國學生成績作出的分析,他們不但在靠記憶力的題目上高分,在分析性問題上的能力一樣卓越,為甚麼是這樣?需要研究一下。
《中國合伙人》電影所帶出的問題當然不是考試制度的優劣,而是香港人似乎日漸失掉的一種精神,就是為了夢想,即使付出多大的代價,遇上多少挫折失敗,也肯奮發上進的精神。電影中,學生在惡劣環境下用功之勤,正可反映他們追求夢想之熱切。這種精神,我是十分熟悉的,當年的香港不但有「獅子山下精神」,它孕育出的年輕人,就算跑到國外留學,一樣有「打下門牙和血吞」的勇氣。我自己讀本科期間,雖有獎學金,但為了生活(尚要賺錢寄回家中)一共在圖書館執書四年,在護士宿舍每周兩晚12時至早上8時當保安員;另在兩個暑假在餐館洗碗。這種生活不會被視作「無處話淒涼」,大家倒是快快活活、自我感覺良好,這是當年香港留學生的普遍心態。電影中,所捕捉到的內地年輕人奮發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我們這一輩人年輕時的重現。
年輕人勤奮中國經濟不會崩潰
中國過去三十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人說中國經濟即將要崩潰了,此事至今尚未發生。他們錯判的,便是不懂得就算在窮鄉僻壤,課室連書枱也沒有的學生,他們考PISA的成績,竟與發達國家的富學生不分高低,這沒有驚人的努力如何做得到?有如此勤奮的年輕人,經濟如何崩潰得了?港人若仍活在自我製造的、把內地人民抹黑的認知中,如何能不在競爭中失敗?
轉載自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