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2013
整頓亂放款 應加存款利率
上月內地銀行體制鬧出所謂「錢荒」,導致金融業的短暫動盪,上證指數從五月的高峰到六月,總共下降兩成有多。
所謂「錢荒」,並非指中國總體貨幣量不足。今年五月,銀行中的各項存款總值102.04萬億人民幣,其數量經匯率折算後,早已超過美國的貨幣供應量。「錢荒」的體現,是指銀行間的同業拆息急劇上升,反映銀行過度貸款,一時之間找不到足夠的流動性去應付其資金交收,致使出現失衡。
若以上海銀行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的隔夜利率作參考,在今年一月的工作天當中,平均利率是2.1157%;到了五月,其平均已上升至2.9211%;六月的平均更高達6.6858%,該月升幅如此凌厲,主要因下旬的大幅波動所致,在6月20日,隔夜利率直升至13.444%,震撼了金融界,香港的股票也一瀉如注。不過,踏入七月,情況已在好轉,七月二日的隔夜拆息回落至3.786%。(央行每月所公布的利率與上述的稍有差異,因它用的是全國同業拆息的加權平均)。
擠走泡沫免禍
為甚麼會出現此等現象?市場中流行的說法是央行策略性地要擠走一些泡沫,以避免將來出現大禍。甚麼泡沫?金融機構的「表內」「表外」都有過度信貸的泡沫。從銀行的信貸收支表可見,中國各銀行的各項貸款總和在五月份高達72萬億,遠高於中國的GDP。但更具顯示性的是「社會融資規模」,此數字反映新增貸款,今年頭五個月共9.11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1.97%!
上述有數據可依的「表內」貸款增幅雖然驚人,但這尚未反映出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表外業務」是指銀行不記入資產負債表內,但能增加銀行收益的業務,例如售賣衍生工具,作承諾或擔保業務等等。此等業務等同可以不理銀行的儲備比率,擴大銀行信貸的能力,可使信貸總額超越「表內」業務的紀錄。
增加信貸本身不一定是壞事,問題是銀行千方百計發放貸款時會否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沒有管理好風險。高質量的信貸應該是充分考慮過借款人的還款能力,這又取決於他們得到資金後,是否投資在合理回報及風險的項目之上。他們的抵押品價值是否可靠當然也重要。以中國的情況看來,風險管理未必理想,借貸項目多與房地產及基建有關,美國的次按危機在中國出現的機會很低,但風險絕非零。
警號:同業拆息升
一些短線的因素也使人懷疑銀行的信貸是否已平衡了風險與回報。六月份臨近銀行的年中考核,其業務要做出點成績出來,才能把數字弄得亮麗一點,所以銀行急於多借出一些款項。據內地一位消息極為靈通的朋友告知,六月份央行有高官主動聯繫銀行,問它們是否需要更多資金。銀行把此解讀為央行快將「放水」,於是更大膽的借出款項,怎料其後央行卻是無所動作,它們於是中了招,周轉不靈。
從經濟基礎理論的角度看,銀行的過度信貸實有其原因。中國的存款利息多年來一直低企,儲蓄戶口的利率現時只有0.385%,遠遠低於中國近20%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在利率過低的情況下,資金的需求必會大於供應,有人會願意出更高的利率去借入款項,「表外」業務正可為此提供條件。銀行得來的資金便宜,又容易把錢借出,很易會不理質量,濫放款項。
央行對那些胡亂放款的金融機構的確要整頓。最合理的方法是讓存款利率增加,以推高銀行的信貸成本。次之的做法是不隨便注資打救那些過度信貸的銀行,同業拆息的上升正是央行發出的一個警號,使銀行不敢造次。
轉載自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