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2015
港大校委會決定是否正確?
在大學中教學及做研究的學者,絕大部分都不會喜歡政治走進校園,干預到學術及言論自由,但他們同時又對不同政見的人多抱有包容態度,認為這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不過,這有個界限,若握有生殺大權的校方高層有強烈的政治立場與傾向,不少學者都會有疑慮,所以我一向反對政治立場鮮明的人當大學的高層,因這容易引起校內惡鬥,不符大學利益。據此原因,我曾在友報撰文勸陳文敏不要趟這渾水,當甚麼副校長。當然,我人微言輕,起不到甚麼作用。
資歷不夠 需學術成就補足
正如所料,此種形勢必有惡鬥,兩方的敵對政治力量看來都有介入,據我所知,其教員中亦有頗分化的意見。在港大的校委會中,顯然相反的意見同時存在。在惡鬥中,有關陳文敏的背景資歷細節,也會被無限放大。一般而言,有關人事的討論在大學中都是絕對保密的,細節有無被放大,外人無從得知。不過,其學生會會長竟把部分機密的討論公開,媒體更以十分外行的角度評頭品足,學界中人便有責任向公眾解釋大學的運作,以免公眾被誤導。我無興趣評論港大校委會中非學者的觀點,只對有學術背景的校委的觀點有興趣,資料來源只能倚靠被李國章評為「大話精」的學生領袖所發放的片言隻語,雖則不敢肯定其完整性,但一聽便知道這些學者十分在行,是學術界中常見的觀點。因為學生不懂學術準則,可能不經意的斷章取義,我這裏試圖從學界的常見邏輯補回發言者的原意。
職位掌人事升遷 學歷成關鍵
博士學位是否必須?這要看情況。博士學位在大學中只是低標準的入場券,算不了甚麼。在特殊情況下,沒有博士學位的學者也可備受尊崇。我從前博士論文的導師之一赫維奇(Leo Hurwiez)因二次大戰的干擾,並無博士學位,但他在系內地位極高,後來更獲得諾貝爾獎,自然無人理會他有無博士學位。沒博士學位的,若要得到其他教授的信服,便必須有比別人高的卓越學術成就,問題是陳文敏是否滿足到這條件?
若陳所希望得到的職位是管房屋、設施、財務等的純行政副校長,我相信沒多少會理會他的學術成就或有無博士學位,但學術人事副校長理論上是一個可操教員升遷僱用生殺大權的職位,外人雖不知將來其首席副校長如何與這副校長分享權力,但這涉及對不同教授的學術評價卻是肯定的。少林寺的方丈或達摩堂首座在眾人眼中必須是武功高深的,與知客僧的領班要求完全不一樣。少林僧眾對達摩堂首座必甚為挑剔,教授若對陳的資歷有疑慮,他就算當了此職,將來也容易受到沒完沒了的挑戰。
學界對某人的學術評估,除了從同行專家的隱名評估中可得專業意見外(與他共事過或合作過的學者的評估一般會被視為不夠獨立,要打大折扣,價值不高,有媒體找來他的合作者的支持言論,有點不知所謂),多會重視他出了甚麼書,是否在最頂尖的期刊發表過文章,及論文的被引用率。李國章與陳坤輝二人都當過校長,當然都深明此理。我沒空搞清楚法律專業哪些學報最頂尖,所以用更直接的方法到谷歌學術搜尋去找一找陳的被引用率,他現時的被引用率(扣除了姓名相近但不同專業的學者的被引用次數)大約有400次,這是否足夠?
保密制度可避免同時反目
不同的學科的引用習慣不同,例如傑出的醫學教授被引用得較多,社會科學的則較少,二者不可等值相比。經濟學中引用過一兩千次的,便算有些身份(年輕學者例外,因他們尚未有時間積累引用率),法學研究又如何?我不知道精準的答案,但我自己的論文常有法律論文引用,使我十分驚訝,可推斷法律學者引用別人時也頗「濫」,他們自身文章的引用率不應太低於經濟的。
盧寵茂(據學生所言)說陳的資歷連助理教授也不如。在大學中,有成就的大學者這樣評價別人,隨處可見,我認識這類人不知多少,但敢說這些話的人本身必須是大學者,否則必被反擊,仇人遍地。盧有無資格說此話?我翻查了盧的引用率,總數大約二萬多,最好的20篇文章加起來便被引用過11,577次,雖然醫學與法學的引用率不同,我們難以認為他不夠資格說出上述的話語。
大學教授有專業責任誠實說出他們對別人的專業評價,但這是很傷人,容易反目成仇的事,所以保密制在大學中是不可或缺的天條,用處正是使各同事仍能和諧共事。一旦有仇怨,一個系,或一間大學的學術成績,是可以被拖垮的,我在美國便見識過此種情況,所以在科大經濟系與其他同事都一起努力,從未出現過辦公室政治或仇怨。樹欲靜而風不息,現在看來,港大的校委有分裂,教員之間可能也分裂,這不會是好事。我甚至相信,反對陳文敏的校委,可能十分歡迎學生對此事搞司法覆核,因為他們深信必勝無疑。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