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2020
組織力決定勝負
10月23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國派軍到朝鮮抗美援朝70周年的大會中發言,充滿金句,其中有句在香港的電視上重播了多次,我感到十分有趣︰「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翻查一下,這句原來是引用毛澤東在朝鮮戰爭勝利後,1953年9月12日所說的話。縱觀習近平整篇講話,包括共引用了毛的4段金句,和2個月內急拍了一套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以及再大手筆開拍另一套電影《平津湖》,我們大可假設這講話是一篇對美的抗戰動員令,雖然戰爭並非必然是軍事性的熱戰,也可以是盡量利用自己比較優勢的超限戰爭,包括經濟戰、科技戰、金融戰、貿易戰、地緣政治戰等,無論誰當上美國總統,中美之間的惡鬥會持續一段不短的時期。這場戰爭是「修昔底德陷阱」的體現,由美國挑起,中國現時是在統一意志反制。
中國統一意志反制美國
戰爭是影響我們的絕大事件,我們宜密切注意。最終誰勝誰負的關鍵,毛澤東及習近平在上面的引文中早已指出,是組織能力。朝鮮戰爭是軍事史上的奇蹟,1950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幾乎已打至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邊,而中國剛經歷了百年動盪與戰亂,仍是一個貧窮的農業國家,憑甚麼敢挑戰從未戰敗過、國力勝中國百倍的美國?但事實證明,把有限國力組織了起來的中國,仍能把美國打回三八線以南,並要簽訂和約。
甚麼是組織力?但凡個人、社會或國家,總會有不同的能力、擁有不同的資源及懷有不同的目標。若這些目標散漫含糊,或全都是可有可無,大家便沒有足夠的意願把能力及資源調動起來去為達到既定目標而奮鬥。對個人來說,可以是一生一事無成,對國家來說,國力的進步會舉履為艱,若有戰爭,幾乎必定敗北。中國當年絕對不想打韓戰,但生存受到威脅,不得不然。我讀書時美國的校園流行著朝鮮戰爭電影《上甘嶺》主題曲〈我的祖國〉,細味其歌詞,正好是解釋中國動員力背後精神的註腳。
去年底我在北京參加一個研討會,講一些經濟的議題,但在台下坐在我身邊的人面目清奇,腰板挺直,原來是位退休將軍,他的演講中提到軍隊是最高形式的組織,軍人人數不多,但被組織起來的軍人,力量一人頂得住過百人。他說得有其道理,軍隊的執行力很強,意志高度集中,上級有命令,下級必須服從,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為達目標,能調動的資源都會被調動起來。能夠有如此高專注力的,也許某些個別的政黨可做到,但後者的執行力可能遠比不上軍隊。
從較宏觀的角度看,軍事行動的成敗並不能只看軍隊的組織力,也要看國家的組織力。美國的軍隊是強悍的,但若無國家提供資源,美軍也辦不了事,而美國政府的組織力,卻不見得很強大。美國的GDP,以市場匯價計算,舉世第一,每年政府把GDP的3至4個百分點用來做軍費,其絕對值世界第一。但美國目標太多,全球800多個境外軍事基地,連年用兵打無意義的戰爭,就算將士用命、指揮官卓越,也不一定能使美國更強大。反觀中國,軍事開支只佔GDP 2%,海外只有一個細小的軍事基地,資源基本上都投在防守性部署上,目標集中明確,反使美國十分忌憚,若然有戰事,美國的航母不會敢開到離中國海岸線2,000公里以內,怕了中國擁有的世界最先進的中程彈道導彈也。
上述那位將軍提到的組織力,當中仍有可推敲之處。沒錯,軍隊靠由上而下的一元化領導,如臂使指,決斷快、執行力強,甚至可運用全國性力量去達到一個指定目標,所向披靡,但有些目標能否達成,軍事化組織卻未必適合。舉個例子,科技研究與軍事有很密切關係,但有些基礎研究的內容,卻與軍事毫無關係,只是由研究者的興趣及判斷力所決定,此種研究往往又是最成功最重要的。我們看看中國與美國一些規模巨大的科技公司,她們的出現,是市場力量的結果,不是靠軍事。
市場能有效地配置資源
市場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組織網,它能把資源非常有效地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且信息的要求極低,個人或企業只需看著一個信息便可作出決定︰價格足夠低的可買,價格足夠高的可賣。經濟大師佛利民在其《選擇自由》一書中有個例子可說明問題︰一支鉛筆看似簡單,但其實其製作過程涉及數以百計的程序,也需要千百計互不認識的人協作才可完工,例如,鉛筆要木材,誰去森林伐木?誰去製造伐木的工具?誰去開礦煉鋼造這些工具?是市場的無形之手把他們組織了起來。自鄧小平以後,中國也學懂利用市場的組織力,大大地補充了中央計劃經濟的不足。
香港政府的公務員行政能力是不錯的,這也是組織力的一種。但政府非常缺乏政治能力與企業家看通市場的能力與執行力,這是中央政府要為香港解決的問題。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