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2022
躺平遲疑的邏輯
二十大後,尤其是在習近平出訪多國後,中國的新冠防疫策略似有重大調整,核酸檢測減少、隔離放寬、不再容許地方政府任意封區封城,香港與內地快將通關的傳聞亦不絕於耳。這對香港的旅遊業、工商界及渴望與內地家人團聚的港人自是天大的喜訊。
歡欣的情緒不應代替冷靜的分析,否則容易樂極生悲。中國嚴厲的動態清零策略去年仍被世衞視為典範,怎麼在世界因新冠而死掉近666萬人,及較為躺平的美國死掉百多萬人後,抗疫成績優異的中國卻走向寬鬆?當中的邏輯何在?調整是太早還是太晚?需要甚麼輔助性政策以保人民安全?回答這些問題,需要精準的成本效益分析。
防控效益降成本增
我是贊成防疫政策要調整的,這是因為嚴厲的防控政策所帶來的邊際效益比前已大幅下降,但邊際成本卻很可能上升了不少。防控政策的目的是要減少重症及死亡人數,眾所周知,Omicron變種致重病率及致死率已大不如前,把多些資源用在防控新冠,所能帶來的額外效益已大幅下降。
邊際成本方面較為複雜。此病毒傳染性增強,幾乎已達擋無可擋境界,還去搞圍封,社會是否在疲於奔命後仍會感到力不從心?在這個意義上,就算只是趨近動態清零,也須付出巨大的代價。但另一方面,內地的組織及動員能力驚人,其核酸檢測的能力與效率當世無匹,把千萬人口都檢測一次,只是小菜一碟,社會成本遠低於其他地方。相比之下,香港講了多時的全民檢測從未有能力實施過,高下立判。但社會成本尚有一節不能不考慮,便是抗疫疲勞。封區封城封關,短時間內尚算可行,但時間一長,誰受得了?早前的所謂白紙革命,有其社會基礎,只是當中甚多外國勢力乘機博亂的痕跡,見識過香港黑暴如何運作的內地人民,對此等活動頗有戒心,所以革命完全搞不起來,但這無礙我們感受到無了期抗疫所帶來的民間挫折感,這本身便是動態清零成本的重要部分。
(CNS)
成本上升,效益下降,過去成功的政策也應調整,但我們可看到,中央政府對此猶豫了好幾個月。當中部分原因是中央政府為求社會穩定,不會喜歡大上大落的政策。更為關鍵的,很可能是中央對生命的價值十分執著。美國社會可以讓100萬人死去,比一次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死亡人數的總和多出近倍,但卻可以完全不當一回事,甚至有人認為死掉一些病殘老弱可減少福利醫療開支。中國政府卻無法接受此種態度,不斷強調人民生命的重要性。《孫子兵法》中有「將有五危」一說,當中「愛民」也是一種危險,是「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在經濟戰中,中國太過重視保護人民的性命,不敢開關,又隨便封城,自是對有形經濟大有破壞,但是否冷酷無情視生命為草芥才可能是勝利者?
中國看重人民生命
這問題涉及我們如何看待生命的價值。按照當代經濟學的看法,生命的價值並不建基於你能為社會帶來多少貢獻或多少產值,別人認為你的生命有多少價值並無多大意義,例如你的仇人認為你的生命價值為零或負數,並不等於真的如此,最有資格作出評估的還是你自己。經濟學中的定義是你若面對生死抉擇,而你若有資源或可借到錢的話,你最多肯付出多少去保住性命。在此領域中,有人弄出不少辦法去間接估算生命價值,多年前我閱過一些文獻,美國人的平均價值大約600萬美元,今天應超過此數。當然,不同人等的生命價值差異甚大,年齡、財富、健康狀況等等都會有影響,李嘉誠的性命便比我貴得多,但我們只需一個平均數。
就以美國作例子,她死掉了100萬人,生命價值損失總值起碼是6萬億美元,等於美國GDP的25%,遠超過其實體經濟統計中的損失。這是因為此種損失是由當事人及其家人朋友承擔的,美國政府及社會根本不當一回事。但正如上文所述,中國政府把人民生命的價值看得重,若中國過去抗疫不力,死亡規模與美國相若的話,那麼,死亡人數之多,其中帶來的痛苦可被中央視為等同GDP少了25%。這是天文數字,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對相關決策理應十分小心。
中國不會完全躺平,因為生命價值是很高的,但中國應輔以甚麼政策?中國的疫苗接種率不低,但毋庸諱言,不少老人仍不肯接種。中國各級政府過去似乎對強逼老人接種並不積極,我相信這應改一改,威逼利誘也應使更多老人打針,否則躺平後的風險也不低。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