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2025
莫名其妙的反攻行動
去年8月4日,烏克蘭忽然對俄羅斯本土發起一次猛烈的反攻,直接攻入俄羅斯境內的庫爾斯克州,引起世界的震驚和普遍的關注。但筆者卻覺得這是一場莫名其妙的反攻,一場不知其目的為何,同時又肯定花費巨量戰爭成本的反攻。筆者嘗試搜集反攻行動的新聞報道資料,以增加對這場反攻行動的了解,以便作更為客觀的評價。
有一點真的不能不提,就是香港《鳳凰衛視》對俄烏戰爭的現場報道,是筆者獲取這場戰爭資訊不可或缺的渠道。我之所以能從盡量微觀的層面來觀察和分析戰場情況,當然不是我自己親身去到現場觀察,更多是靠《鳳凰》的戰地記者深入前線,甚至身處戰壕觀察報道,以及直接採訪兩軍士兵,才獲得一點戰場的直觀體驗。沒有戰場的直觀體驗,單純從地圖上比劃雙方,坦白講這連紙上談兵都不如,因為被批評紙上談兵的戰國時代趙國將軍趙括,好歹都是親冒矢石,直上戰場。現在國際局勢愈發混亂不清,舊的規矩秩序陸續被特朗普政府打破,世界的前途愈發晦暗不明,多了解國際局勢的變化,總是好的,但除了閱讀諸如本欄目等的文字分析之外,也應該觀看像《鳳凰》那樣的前線報道,我強調的是我們華人媒體的前線報道,而不是只觀看轉播外媒通訊社的報道。多角度立場總是好的,前線報道的重要性不亞於文字分析。
俄羅斯庫爾斯克的民居遭烏軍襲擊,損毀嚴重。(AP)
我為甚麼說烏克蘭這場持續至今的反攻行動是莫名其妙的?是因為很難理解這場反攻行動的目標到底是甚麼。不外乎兩種可能:
一是沒有明確的目標,那麼反攻行動就會變成純粹的人力(或者說人命)和武器以及後勤資源的浪費;二是有明確的目標,但這個目標是不切實際的,同樣也是人命和戰爭資源的浪費。
上述兩者都會讓自己在戰爭走向終結時陷入被動,無論是來一場終極大決戰,還是沒有終極大決戰,但雙方走向停戰談判。前者,因為兵力和資源被浪費了,所以到終極大決戰時已經資源不足了。歷史上最好的戰例,莫過於劉邦項羽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四年相爭,劉邦集團精心規劃,厚植實力,到終極決戰時,仍舊兵精糧足;項羽集團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四處出擊,最終只剩殘兵敗將。
烏軍進攻庫爾斯克,實屬浪費人命及戰爭資源。(AP)
要說澤連斯基對這次反攻沒有設定目標,這是不可能的。從2023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了對俄的反攻嘗試,只不過屢屢頓挫於俄國戰壕體系的堅城之下。就算雙方有著最現代化的導彈、火箭炮和如同鬼魅的無人機等武器,但還是把一場21世紀的戰爭硬生生打成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模式。這種「歷史的倒退」,終究會寫入各國的軍事教材裏面。既然折騰一年的對烏東反攻(以及不敢對克里米亞半島發起反攻),都是徒然消耗人力物力,同時又面對逐漸失去耐性的美國西方盟友對反攻無效的不滿,澤連斯基和烏克蘭軍方當然不得不另闢蹊徑,重現調整反攻行動的方向和規劃。
據報,美軍顧問們主張要集中主要兵力進攻烏東與克里米亞之間的扎波羅熱省,以切斷俄軍在烏東與克里米亞之間的聯繫,這是非常典型的教科書級的戰役行動設計,美軍幾乎自二戰以來,在大部分戰爭中都採取這種「集中兵力打擊對方『重力中心(the Center of Gravity)』」的戰役行動設計。重力中心是美國軍事教育非常重要的概念,源自西方兵學教科書中的教科書《戰爭論(On War)》。簡單講,就是敵人的要害,如同物理學講的重力中心,只要打破這個重點中心,敵人就會轟然而倒。澤連斯基和烏軍高層也不是傻的,當然知道這個原理,問題是他們打不下來。
打不下來,就只好另找反攻突擊方向,結果就選了烏克蘭東北部與俄國交界的庫爾斯克。這是大名鼎鼎的二戰城市,至今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戰都是發生在庫爾斯克,史稱「庫爾斯克戰役」。反攻這裏有沒有象徵意義?正如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如同偏執狂似的非要攻下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原因就是這兩個城市的名字。就算有象徵意義,但說到底還是需要實質意義。庫爾斯克雖然歷史聞名,但在今天卻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雖然一定程度上是當地交通中心,也有相當規模的工業設施,但對於俄國全局和俄烏戰爭來說,遠遠稱不上是俄軍的「重力中心」。換言之,就算烏克蘭打下了庫爾斯克,那又如何?開頭俄國的確有點兒慌亂,無暇應對,但很快就調集其他地方的正規部隊和一支名為「熊旅」的專業僱傭兵部隊,準備收復失地。
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是至今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戰。(AP)
烏克蘭從來沒有明確交代這次反攻的目標是甚麼,估計有兩種可能:
一是盡量佔領一些俄國領土,為之後雙方停戰談判時劃定雙方佔領區,提供足夠的籌碼:烏克蘭以庫爾斯克來交換對等面積的俄軍在烏東佔領區,一如在朝鮮戰爭將要簽訂南北停戰協議之前,雙方反而加大了攻勢,目的就是為了在停戰協議下確定最大限度的佔領區。
二是吸引部分俄軍調離烏東,回防庫爾斯克,從而減輕烏軍在烏東前線的壓力。用一句中國成語來形容,就是「圍魏救趙」。
對於第一點,烏軍是打下了庫爾斯克,但沒守住半年。今天2月,上述俄軍開始反攻,收復近七成失地。直到本文定稿當下,筆者還從《鳳凰》的新聞報道中了解到,烏軍拼命死守餘下的佔領地。這就涉及第二點了,反攻俄境的確把部分俄軍調離了烏東戰線,但反過來烏軍自己也花費人力物力在這個反攻地區上啊,彼此的行動幾乎是等值的,也就相互抵消了「調動敵人而使其陷入被動」的意義。這種反攻失敗的戰例,歷史上實在是太多了。
日軍1944年「一號作戰」的目標,是摧毀中國境內的美國和中國空軍基地和機場。(AP)
1944年,也就是二戰末期,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日本的戰敗已經是不可逆轉。然而,這兩個發動侵略的國家仍舊負隅頑抗,不約而同在這一年發動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反攻行動,分別是4月日本在中國發動的「一號作戰」,以及8月德國在歐洲西線發動的「秋霧(德語Herbstnebel)行動」。前者,中國方面稱為「豫湘桂戰役」,因為整個戰場從河南省(豫)開始,一直延伸到湖南省(湘)和廣西省(桂);後者,盟軍方面稱為「突出部戰役」,因為德軍對英美戰線的反攻不是全線反攻,而是高度集中在有限的範圍內(主要在今天比利時的阿登森林內),從而在地圖上顯示出一個雙方戰線向西邊突出了一大塊的狀態。筆者絕對無意把烏克蘭的反攻從政治上比擬為納粹德國和日本軍國主義者,這裏純粹從軍事效能上作比較而已。
由於篇幅關係,這裏無法詳細論述這兩場反攻行動,只強調它們同樣「莫名其妙」之處。先講日軍,根據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常常把日軍「一號作戰」的目標形容為打通整個中國佔領區與東南亞佔領區之間的聯繫。但實際上,當時日軍根本沒有那麼大的信心,把自1937年全面侵華以來都做不到的打通中國佔領區目標,妄想在強弩之末的1944年做到。根據戰後日本防衛廳的史料整理,以及大量歷史學家的研究顯示,當時「一號作戰」計劃的目標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摧毀中國境內的美國和中國空軍基地和機場而已,因為當時美國駐中國的空軍(也就是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已經完全掌握制空權,對侵華日軍構成巨大威脅。只不過日軍沒有想到國軍抵抗力不足,日軍的摧毀機場行動一下子擴大為打通佔領區的大規模反攻,日軍都沒有想到會這麼順,結果是反攻目標是邊打邊調節,愈打愈擴大,直到把自己最後的力量都耗盡為止。
再講德軍,這場反攻一開始打得美軍焦頭爛額,不單傷亡慘重,而且大批美軍被已成強弩之末的德軍所俘虜,可謂把臉丟盡了。但戰爭始終是比硬實力的,就算美軍傷亡慘重、數萬被俘,但家底遠比敗局難挽的德國強太多,何況盟軍還有英軍和加拿大軍隊。納粹德國反攻的終極目標: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口,德軍使出吃奶的力氣,都衝不到這個地方。
德國1944年在歐洲西線發動的「秋霧行動」,起初打得美軍焦頭爛額。(AP)
三場反攻行動,都不能說沒有目標,問題是目標的設置是否合理,以及為達成目標所配置的兵力武器資源是否足以支撐得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生死教育 | 禮儀師分享對生死的看法,修復遺體同時其實是修復家屬心靈► 即睇